最近在深圳的某家腾势4S店里,发生了件有趣的事。一位戴着棒球帽的年轻人指着展厅里的腾势N9问销售:“这车卖四十万?你们是不是把Z9 GT的教训当耳边风了?”这句话像根针扎在现场所有人的心上——毕竟半年前腾势Z9 GT上市时,展厅里同样挤满了看热闹的人,可如今停车场里停着的试驾车,轮胎花纹都还跟新的一样。
这个场景暴露了一个残酷事实:在新能源车疯狂内卷的2025年,光靠堆配置已经打动不了精明的消费者。腾势N9确实带着比亚迪的看家本领而来:三电机680kW的狂暴动力、4.6米转弯半径的“圆规掉头”、连第三排都能调节坐垫高低的“空间魔术”。但当这些黑科技遇上38.98万的起售价,人们的第一反应不是“真香”,而是下意识摸钱包:“值吗?”
一、Z9 GT的伤疤还在渗血
时间倒回2024年底,腾势Z9 GT带着“三电机+云辇X”的配置横空出世。当时展厅里的宣传语写着:“百万级体验,半价开回家”。可现实给了当头一棒——上市首月销量勉强破千,三个月后跌到月均300台。有位车主在论坛吐槽:“去商场充电,保安问我这车是不是众泰新出的。”
问题就出在“技术过剩”四个字。Z9 GT的后轮转向确实能让这个5米长的大家伙灵活得像条鲶鱼,但90%的车主坦言,除了在车友聚会时表演“圆规掉头”,日常根本用不上。更尴尬的是,当车主想炫耀230km/h的极速时,却发现国内高速限速120km/h——这就好比买了台能煮满汉全席的智能电饭煲,结果天天只用来热剩饭。
二、N9的定价迷局
如今N9的定价策略像在走钢丝:比理想L9便宜2万,比问界M9低8万,看似诚意满满。但打开配置表就会发现猫腻——入门版砍掉了后排娱乐屏、方向盘加热、香氛系统这些“感知强烈”的配置。有网友算过账:想要完全体体验,选装费够买辆五菱宏光MINI EV。
更微妙的是消费心理。在深圳湾某高端商场的地库,我们做了个实地调查:10位理想L9车主中,7位表示“根本不知道腾势N9”;2位知道但觉得“开出去没面子”;只有1位技术宅男认真比较过参数,最后却因“老婆觉得车标像充电宝”而放弃。这暴露出腾势最痛的软肋——在40万价位,品牌力比参数表更重要。
三、技术平权的陷阱
比亚迪工程师可能觉得委屈:N9的“易三方”技术能让后轮反向转20度,云辇-A预瞄系统能提前0.5秒调整悬架,47kWh电池包能扛住50吨卡车碾压。但普通消费者在乎的其实是:夏天座椅通风够不够猛?带孩子露营能不能变成双人床?手机无线充电会不会发烫?
有个真实案例很有意思。杭州的周先生同时试驾了N9和问界M9,他这样描述体验:“M9的投影大灯能在车库墙上打出‘小心台阶’,N9的激光雷达却只会冰冷地报障碍物距离;M9的二排座椅能一键躺平看《狂飙》,N9的二排屏幕小得像是偷工减料。”最终他多花8万选了问界,理由很直白:“四十万都花了,我要的是每天用得着的享受。”
四、破局的关键时刻
其实腾势手里还藏着好牌。广州某网约车公司老板算过一笔账:N9的92号汽油兼容性,每年能省下3000块油费;6.3L的馈电油耗,跑长途比纯电车型更踏实。但这些优势打动的是精打细算的实用派,而非愿意为“冰箱彩电大沙发”买单的新中产。
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在东莞某改装店,老师傅指着N9的底盘说:“这车要是砍掉后轮转向,换个小点的电机,价格降到35万内,绝对卖爆。”话糙理不糙,就像当年的小米手机,参数未必最强,但刀法精准的性价比才是王道。
五、写在最后
站在深圳梧桐山观景台俯瞰,山脚下同时驶过理想L9、问界M9和腾势N9。三台车在夕阳下拉出相似的影子,但车主的画像却截然不同——开理想的多是二胎奶爸,问界车主衬衫口袋里别着华为手机,而腾势N9的驾驶座上,坐着的很可能还是对比亚迪技术深信不疑的“迪粉”。
这不是说腾势N9不够优秀,而是要认清现实:在40万级战场,参数表的厮杀早已让位给情感认同。当赵长江在发布会上喊出“五年内无敌手”时,或许该听听展厅里那位年轻人的话:“先把Z9 GT库存清完,再谈颠覆行业吧。”毕竟消费者会用真金白银投票,而市场从不同情“叫好不叫座”的悲情英雄。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