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车市的变化,真是让人有点眼花缭乱。
你要是去逛一逛像成都车展这样的大型车展,感觉就像是亲眼见证了一个时代的交替。
就在前两年,大家买新能源车,很多人还首选那种既能充电又能加油的增程车,觉得这样没啥续航焦虑,跑长途心里踏实。
可今年再去车展一看,风向好像完全变了。
展台上最火、人围得最多的,不再是增程车,而是一大批纯电动的“大家伙”——那种有三排座、能拉上一家老小的大型SUV。
与此同时,一些我们熟悉的传统燃油车品牌,甚至连展台都看不到了,整个豪车馆也取消了,这背后的信号,可以说是相当明显了。
咱们就拿这次成都车展来说吧,现场的景象对比特别强烈。
一边是新能源品牌的展台,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特别是几家主打高端智能的品牌,比如蔚来、理想、问界这些,都把自家的纯电大三排SUV摆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像是蔚来新出的ES8和它子品牌乐道的L90,还有理想传闻中的纯电新车,问界的旗舰车型等等,都成了全场的焦点。
这些车块头大,空间足,设计也相当前卫,明摆着就是冲着家庭用户来的。
大家围着车,里里外外地看,讨论得热火朝天,仿佛在说,以后全家出行的座驾,就得是这个样子的。
可另一边呢,就显得冷清了不少。
据统计,有二十多家传统燃油车企业这次压根就没来参展。
这在以前是很难想象的,毕竟车展是展示实力、促进销量的好机会。
现在他们不来了,说明市场确实变了,燃油车的日子不好过了。
就连过去最能吸引眼球、彰显身份的豪车馆,这次也正式撤了。
这种变化,让所有人都感受到,汽车行业的天,真的在变。
而在新能源内部,曾经风光无限的增程车,虽然展台前也有人看,但和纯电动车那边的火爆场面一比,热度明显差了一大截。
光凭车展的热闹程度可能还不够说明问题,咱们来看看实实在在的销售数据,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根据行业里的统计,今年上半年,纯电动车的销量和去年同期相比,是大幅度增长的;而增程车呢,只能说是实现了微弱的增长,两者差距已经拉开了。
更有意思的是到了7月份,纯电动车继续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而增程车的销量,竟然出现了同比负增长。
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说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掏钱买车的时候,用实际行动做出了选择。
曾经,增程车被看作是完美的过渡方案,解决了纯电车最大的痛点——续航焦虑。
但现在看来,这个最大的优势,似乎正在被逐渐削弱。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为什么大家突然就不那么害怕纯电动车跑长途了呢?
这背后最关键的原因,就是补能体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充电、换电网络,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过去大家担心纯电车,无非就是怕开到半路没电了,或者在高速服务区排队等充电桩,一等就是一两个小时,把旅途的好心情都给耗没了。
现在,这个老大难问题正在被有效地解决。
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蔚来这家车企,因为它在这件事上做得非常极致和超前。
在很多人还觉得建充电桩、换电站是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时,蔚来在过去七年里,硬是投入了超过180亿元的真金白银,在全国范围内铺设自己的补能网络。
到目前为止,他们已经建成了三千四百多座换电站,其中超过一千座就建在高速公路的服务区里。
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开着蔚来的车跑在高速上,差不多每一两百公里,就能找到一个像加油站一样的换电站,把车开进去,全自动的机器三五分钟就能给你换上一块满电的电池,比你去服务区上个厕所、买瓶水的时间还快。
为了证明这套体系不是纸上谈兵,他们还搞过一个“纯电高速一万公里挑战”。
一辆纯电动车,从广州出发,全程就靠着高速上的换电站和快充桩来补能,最终只用了98个多小时就跑完了一万公里,平均时速超过了100公里每小时。
这个挑战实实在在地证明了,在补能网络足够完善的情况下,开纯电动车跑长途,不仅是可行的,甚至效率比一些燃油车还要高。
这就从根本上打破了人们心中“纯电不适合跑长途”的刻板印象。
如果说覆盖全国的高速网络是解决了主干道的问题,那蔚来最近的一个动作,可以说是把补能这件事做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直接去挑战那些最艰难、最偏远的路线。
就在今年8月份,他们宣布,在被誉为“中国最美景观大道”的G318川藏线上,实现了换电网络的全覆盖。
在这条全长近三千公里的高原天路上,他们沿着路线均匀地建设了15座换电站,平均每隔不到200公里就有一座。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川藏线沿途海拔高、路况复杂、气候多变,以前别说电动车,就是开燃油车去,很多人都得提前做好攻略,担心加油的问题。
现在,你可以开着一辆纯电动车,轻松地翻越雪山、穿行于峡谷,欣赏沿途的绝美风光,而完全不用担心电量问题。
为了鼓励车主们去体验,蔚来还推出了在这条线上免费换电的政策。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了,它更像是在向所有人宣告:我们中国的纯电动车和补能网络,已经强大到可以征服任何复杂的用车场景。
当连川藏线这样的地方都能实现无忧补能时,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还有什么日常的长途出行是纯电车无法胜任的呢?
所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成都车展上的变化,就豁然开朗了。
纯电大三排SUV之所以能够接棒成为新的焦点,不仅仅是因为车子本身做得好,空间大、智能化程度高,更重要的是,支撑它们使用的整个补能生态已经越来越成熟。
当最大的短板被补齐,当“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式的补能体验成为现实,消费者自然会用脚投票。
如今的汽车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单纯地比较一辆车的性能、配置或者价格了,而是演变成了一场“产品本身”加上“后续服务和补能网络”的综合实力大比拼。
谁能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无忧的整体体验,谁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