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必须聊个大快人心的事儿——“王悟空说车”侵权比亚迪案,终于等来了实锤判决!11月20日比亚迪法务部一官宣,我手里的咖啡都差点洒出来:这小子针对方程豹的那些贬损话,不仅坐实了名誉侵权,还得掏31.38万赔偿,外加在《人民法院报》公开道歉。
紧接着就刷到比亚迪公关总李云飞的转发,那话里的硬气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客观批评能接受,误解性内容能理解,但黑公关长期诋毁,绝不容忍!”这话怼得解气!比亚迪现在的体量,就像行业里的参天大树,枝繁叶茂难免招风,正常的修剪施肥它欢迎,但有人拿着斧头故意砍根、泼着脏水毁树,这能忍?要知道李云飞早说过,那种一周五天都盯着比亚迪黑的主儿,根本不是评车,是蹲点找茬!
可能有人觉得这是比亚迪小题大做,那我得给你翻段旧账——早在11月12日,中央网信办就曝光过“王悟空说车”的嘴脸,这货和“987疯狂奶爸”因为反复歪曲新能源汽车性能、抹黑企业,早就被平台封过一次!可人家倒好,换个“王武松”的马甲又在蹦跶,继续造谣生事。这操作跟打不死的小强似的,换谁能忍?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网信办曝光的案例里,这类“黑号”一抓一大把:有的像“大眼哥说车”那样张口就骂企业、辱企业家;有的像“高见观潮”那样编假消息唱衰经营;还有的像“我是大彬同学”那样集纳负面信息博眼球;甚至有“易车榜”之流编虚假销量榜搅局。这些人就像车圈的苍蝇,盯着企业的“缝”就叮,叮不出洞不罢休;又像赛场边的泼妇,不关心选手跑多快,只想着扔石头绊脚。
“王悟空”这案子,说白了就是比亚迪长期被黑的一个缩影。作为新能源头部企业,比亚迪早成了黑公关的“重点照顾对象”——毕竟树大招风,踩一脚头部企业能换多少流量,这些人比谁都清楚。但谁能想到,比亚迪早就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人家的反击战早就打得轰轰烈烈!
2021年,它抛出5到100万的悬赏令打响第一枪;2022年,直接把奖励提至5到500万加码追击;2024年底,把“龙猪-集车”告赢,硬生生要回201.87万赔偿!这哪里是被动维权,分明是拿着法律当盾牌、握着证据当长矛,主动清剿行业毒瘤!我见过太多企业被黑了只敢忍气吞声,怕越闹越大;但比亚迪偏不,你敢泼脏水,我就敢送你上法庭,这种硬气,在车圈真没几个!
新华社11月17日的评论算是说到了点子上:“拉踩同行”“阴阳友商”不是竞争,是自残!这些黑公关的胡话,轻则误导消费者买错车,重则让企业把本该投研发的钱拿去公关,最终拖慢整个行业的脚步。这就像给奔跑的运动员绑沙袋,不仅绊了别人,还毁了整个赛场的公平!
现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正往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冲,清朗的舆论环境就是最关键的路基。路基要是全是烂泥和石头,再牛的车也跑不远。比亚迪这波“重拳出击”,我举双手赞成——它护的不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整个行业的规矩;它打的不是一个“王悟空”,是所有黑公关的嚣张气焰;它守的不是企业名誉,是消费者的知情权!
有人说“车企维权会堵死批评的嘴”,这纯属偷换概念。我们欢迎像拆解车辆那样的专业测评,欢迎指出续航虚标、做工粗糙的真实批评,这些是帮企业进步的良药;但那种闭着眼编瞎话、为流量无底线的抹黑,从来不是批评,是毒药。
最后说句掏心窝子的话:中国新能源汽车要想在全球赛场跟特斯拉、大众掰手腕,靠的是电池技术的突破,靠的是整车品质的提升,绝不是靠黑公关的嘴皮子。希望“王悟空”这31.38万的罚单,能让所有自媒体都醒醒——车圈是评车的地方,不是泼脏水的茅房;笔杆子是讲真相的工具,不是赚黑钱的凶器。比亚迪这波维权,我站到底!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