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

现在的电动车,没装空气悬架都不好意思叫 “中高端”,可不少车主买完才发现,这配置不是加分项,反倒成了闹心事。

搁以前,「空气悬架」是百万豪车的专属,像路虎揽胜、奔驰 S 级,虽说也有故障,但基本是开十万公里后才出现。

现在倒好,20 万出头的电动车,比如 2024 款小鹏 X9、理想 L7,全把空悬当标配揽客。

实际体验怎么样

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有驾

北京有位小鹏 X9 车主,去年 8 月提的车,今年 7 月就碰到屏幕提示「悬架压缩机过热,暂时无法调节」,开去门店检测,师傅说一夏天收了 20 多辆同款故障车,全是散热问题。

还有福建的理想 L7 车主,去年 4 月买车,9 月就遇到「悬架高度调节停止工作」,查出来是打气泵进水受潮,车主群里更有人一年换了两次打气泵。

看着是花小钱享了高端配置,实则天天提心吊胆怕车趴窝,这哪是享受?

摆明是给自己找罪受

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有驾

20 万的车能装空悬,核心是国产供应链把成本压下来了

理想 L7 用的「孔辉科技」、小鹏 X9 用的「保隆科技」,这些本土供应商的空悬成本,据说只有威巴克、大陆等外资品牌的 50%。

成本降了是好事,但问题也跟着暴露

有资深底盘工程师透露,国产空悬在「密封件」「阀体」这些关键部件上,跟外资品牌还有差距

而且为了赶车企的配套进度,本土企业 18 个月就能完成新车适配,比传统车企的验证周期短太多。

与此同时,电动车比同级燃油车重不少,空悬要承受的负荷本就更大,部件耐用性差点意思,再加上高负荷运转,故障概率自然往上走。

小小认为,国产供应链确实在进步,但不能为了追求 “性价比” 就牺牲耐用性,不然最后坑的还是掏真金白银的车主。

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有驾

现在车企卖车,都爱吹「AI 智能底盘」「自适应调节」,说能根据路况自动调整悬挂,听着特高级。

可这些功能,反而让空悬 “过劳死”

就说小鹏 X9,当初何小鹏特意强调它的智能双腔空悬多厉害,结果不少车主发现,频繁的自动调节会让压缩机过热,没办法只好手动关掉 AI 功能。

维修师傅还解释“频繁调节就容易出问题”,可车主正常在城市道路开,哪知道什么频率算 “频繁”?

说白了,车企就是把 “智能” 当营销噱头,只顾着堆功能抢卖点,根本没考虑空气悬架的耐受度。

空悬结构本就复杂,一会升一会降,长期处于高频工作状态,部件哪扛得住?

这不是让车主为车企的 “噱头” 买单吗?

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有驾

买车时,车企都拍着胸脯说「终身质保」「长周期质保」,可等车主真遇到故障,才发现质保早悄悄缩水了。

比如理想,2025 款新车的空悬质保,从老款的 8 年 16 万公里,改成了 5 年 10 万公里;

极氪更过分,除了极氪 001 的首任车主,其他用户的空悬质保里,连「空悬气囊自然老化」都不包含了

车主买的时候以为有保障,结果后期出问题,要么不在质保范围,要么维权半天没结果

说实话,这就是车企的 “套路”:先用长质保吸引下单,等发现空悬故障多、维修成本高,就赶紧缩水质保,把风险转嫁给车主。

这种做法,真的挺让人寒心的

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有驾

有人说“空气悬架本来就爱坏”,可十年前路虎揽胜的空悬,虽说也有毛病,但大多是开十万公里后才出现;

现在电动车开一万多公里就出故障,这能怪空悬本身吗?

小小认为,根本问题在车企太急功近利

现在电动车行业内卷厉害,车企都想靠 “堆配置” 抢市场,今天你装单腔空悬,明天我就上双腔,谁都不想落后。

可他们忘了,空悬不是装上去就行,还得经过长期测试、精准调校

传统车企调校一套空悬,可能要两三年,新势力为了赶进度,半年就改款,省略了必要的测试步骤。

这样搞出来的车,能不出问题吗?

不是空悬技术不行,是车企把 “好好的技术” 用歪了,只顾眼前销量,不管车主后期的使用体验

空气悬架,成电动车车主的“新烦恼”-有驾

空气悬架本身是好配置,能提升驾驶舒适度,但被车企当成了 “内卷工具”,为了抢订单牺牲质量,最后苦的还是车主。

买个车本来是图方便,结果天天跟空悬故障打交道,还得担心质保问题,这谁能受得了?

以后车企要是还这么急功近利,就算装再多高端配置,也留不住车主的心。

对此你怎么看?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有内容会进行故事性虚构化处理,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和新闻性质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