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油车跌落神坛,年销暴跌57%,降价清库存能否挽回中国车主

咱们今天来聊个大家都很关心的话题。

放眼十几二十年前,谁家要是能有辆大众车,不管是桑塔纳、捷达还是后来的帕萨特,那在亲戚朋友面前都是特别有面子的事儿,感觉就是“懂车”和“靠谱”的代名词。

可现在,风向好像完全变了。

打开手机一看,新闻标题都是“大众销量暴跌”,再路过4S店,门口挂着“巨额优惠”的横幅,什么朗逸、迈腾都在打折甩卖。

大众油车跌落神坛,年销暴跌57%,降价清库存能否挽回中国车主-有驾

这就让人纳闷了,那个曾经在中国市场上神一样存在的大众,怎么突然就不香了?

是它自己不行了,还是咱们中国老百姓的眼光变高了?

这背后的一系列变化,值得咱们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最大的问题出在了“换赛道”这件事上。

现在全世界都在搞新能源车,也就是电动车。

大众作为老牌汽车巨头,当然也知道这个趋势。

它很早就开始布局,推出了ID系列的电动车,想在电动车时代再当一次领头羊。

可结果呢,可以说是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问题就出在“软件”上,也就是咱们常说的车机系统。

造了一辈子发动机和变速箱的大众,突然发现,现在的车,核心竞争力变成了一块大屏幕和它背后的程序代码。

这就好比一个武林高手,练了一辈子刀枪棍棒,结果江湖上开始流行用无人机对战了,他一时半会儿还真适应不了。

大众专门成立了一个叫Cariad的软件公司,想把这块短板补上,结果这个公司自己内部问题不断,研发进度一拖再拖,直接拖累了好几款新车的上市。

最典型的就是ID.3这款车,就是因为软件没弄好,比预定的时间晚了很久才交到车主手里。

就算交车了,毛病也不少,很多车主都抱怨车机系统反应慢、容易卡死,导航用着用着就黑屏,体验感非常差。

你想想,咱们现在用国产的新能源车,那个屏幕比平板电脑还流畅,语音助手什么都能干,两相对比,大众的ID系列就显得特别“老旧”,跟不上时代。

而且,造电动车前期投入大,利润又薄,再加上一些国际关税和公司内部重组的成本,搞得大众焦头额头。

财报显示,在2025年第三季度,大众居然净亏损了超过10亿欧元,这是它最近五年里亏得最惨的一个季度。

就连它旗下的高端品牌保时捷,在电动化路线上也摇摆不定,一会儿说要全力搞纯电,一会儿又回头去研究燃油车和插电混动,力量分散了,方向也模糊了。

其次,就是它在中国这个最大的市场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挤压。

中国曾经是大众的“第二故乡”,销量占了它全球的半壁江山。

大众油车跌落神坛,年销暴跌57%,降价清库存能否挽回中国车主-有驾

但在短短几年内,情况急转直下。

有数据统计,大众在中国的销量从2020年高峰时期的将近400万辆,一下子掉到了2024年的169万辆,跌掉了整整57%。

这简直是断崖式的下滑。

那么,这些失去的市场份额被谁抢走了呢?

答案很明显,就是咱们的国产品牌。

比亚迪凭借着既安全成本又低的“刀片电池”技术,迅速占领了市场;理想汽车抓住了中国家庭用户的需求,把车打造成了“移动的家”,冰箱、彩电、大沙发都给你配齐了;还有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也加入了造车行列,用强大的鸿蒙系统把汽车的智能化体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在这些国产“新势力”面前,大众的ID系列电动车就显得很尴尬,定价不低,智能化水平却很一般,跟国产车一比,性价比荡然无存。

所以你看,ID系列在2024年一整年,在中国的销量还不到18万辆,连它自己定的小目标的三分之一都没完成。

具体到某一款车,比如上汽大众的ID.3,在2025年10月份一个月才卖了2000多台,跟它自家的朗逸、帕萨特这些燃油车动辄上万的销量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再来说说大家最在意的“品质”和“性价比”。

以前我们买大众,图的就是一个“德系品质”,感觉车子扎实、耐用、安全。

但这些年,大众在这方面也开始让人失望了。

很多车主都发现,新款的大众车在一些看不见的地方“减配”了。

比如说,以前用料很足的防撞钢梁,现在可能材质变差了;车门内侧原来是软软的搪塑材质,摸着很舒服,现在变成了硬邦邦的塑料,档次感一下子就下来了。

这些小动作虽然帮车厂省了成本,但也伤了老用户的心。

更不用说那些“祖传”的老毛病,比如EA888型号的发动机有机率烧机油,双离合变速箱在市区低速行驶时容易出现顿挫感,这些问题说了好多年,似乎一直没有得到根治。

以前大家觉得,虽然有些小毛病,但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过硬,也值了。

可现在不一样了,同样的价格,你买一辆国产车,可能不仅没有这些毛病,还给你配上了全套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豪华的内饰和舒适的座椅。

大众呢?

配置给得抠抠搜搜,价格还定得比别人高。

大众油车跌落神坛,年销暴跌57%,降价清库存能否挽回中国车主-有驾

再加上早些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排放门”造假丑闻,以及部分车型在国内的碰撞测试中成绩不理想,一点点地消耗掉了消费者对它的信任。

当“品质”不再是绝对优势,“情怀”又被现实磨灭,大众车的性价比和保值率自然也就下来了。

最后,大众作为一个庞大的跨国集团,“船大难掉头”的问题也特别突出。

公司内部流程繁琐,决策效率低下。

据说,一款新车从项目确立到最终生产出来,大众需要3到4年的时间。

而咱们的中国车企呢,反应速度极快,一年一小改,两年一大改,新车型推出的速度非常快,紧紧跟着市场需求走。

等大众慢吞吞地拿出应对方案时,市场的热点早就换了好几轮了。

面对这种局面,大众甚至开始收缩在中国的业务,关闭了像南京工厂这样效率比较低的生产线。

那么,面对这样的困境,大众现在怎么办呢?

最直接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降价”。

这已经不是一种销售策略了,而是一种求生本能。

我们看到,A级家轿朗逸的新款,价格直接降到了7万以内,比很多国产轿车都便宜。

曾经的中型车标杆迈腾,优惠五六万块钱都是常态。

更夸张的是轿跑车型大众CC,优惠幅度甚至高达八万多。

这种“以价换量”的方式,短期内确实能起到作用,能清理掉一部分燃油车的库存,稳住一些基本盘。

毕竟,像帕萨特、途观、朗逸这些车型,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口碑和用户基础还在,降价之后,月销量依然能保持在一两万台,说明在20万到30万这个价位的燃油车市场,还是有很多人愿意选择大众。

但问题是,这能是长久之计吗?

恐怕很难。

降价促销,本质上是在消耗自己的品牌价值。

当“高级”的光环褪去,大众也就变成了一个普通的汽车品牌。

更何况,技术还在飞速发展,等到2026年左右,国产的固态电池技术一旦实现量产,新能源车的续航更长、成本更低,竞争力会进一步增强。

到那个时候,大众的燃油车为了保住市场份额,必然会延续降价的策略,未来一两年内,每年价格再降个8%到12%都是很有可能的事情。

这既是它为过去的傲慢和迟缓付出的代价,也是在激烈竞争下无奈的挣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