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这东西,真是让人又爱又恨得牙痒痒。小时候,马路上汽车少得可怜,偶尔一辆“上海”或“伏尔加”开过,那可是天大的稀罕事儿,得追着屁股看半天,觉得坐在里头的人神秘又了不起。村口看大戏似的围观谁家买了摩托车都是常事儿。这才几十年光景啊,大街小巷,甚至乡间田埂边,汽车就像从地里冒出来的蘑菇一样,噌噌噌地多了起来。
特别是这些年,回家过年这事儿,以前是抢火车票,绿皮车里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后来有了高铁,总算舒服点。可现在,越来越多人尤其是年轻人,都选择了自驾。这一到节假日,那场面可就壮观了——高速上车摞着车挪不动窝,国道也排起了长龙,就连回老家那几条刚够拖拉机错身的小路,愣是能堵成大型露天停车场。以前村口的大槐树下是孩子们疯跑打闹的地方,现在却停满了五颜六色的小轿车,喇叭声此起彼伏,那种“热闹”里头,实在夹杂着不少闹心。
那些年追过的车轮子
想当年,汽车绝对算得上奢侈品,能开上的非富即贵,是身份和面子的硬通货。老话讲,“自行车是代步,摩托车是拉风,小轿车那是成功人士的标配”。那时候,拥有一辆自己的小汽车,是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梦想。家里有一辆,那真能挺直腰杆,是家族的大事。这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远超它作为交通工具的实用性。
可社会发展太快了。没过几年,汽车就开始“走下神坛”。从城里开始,上班通勤、接送孩子、周末采购,没车好像真不太方便。特别是拖家带口,上有老下有小,一家子出门挤公交地铁,大包小揽的,那滋味真不好受。于是,咬咬牙、跺跺脚,拿出积蓄,或者背上贷款,先把车这个“大件”给置办了,成了很多家庭的现实选择。
当汽车开进村里
以前,汽车跟农村是八竿子打不着的关系,赶集靠走,走亲访友靠自行车或班车。现在不一样了,农村的生活水平芝麻开花节节高。十万上下的家用车,对不少有了些积蓄或者搞点小买卖的农户来说,努努力也能买得起。村里人有了自己的车,或者在城里打拼的儿女把车开了回来,乡间小路上的汽车就开始多起来。
问题是,村里的路还是过去那些老底子,窄巴巴的,弯弯绕绕的,会车都得小心翼翼找个宽点的地方让。而且,停车场这种概念,在大部分村子里根本不存在。大家都是各自想辙,房前屋后、门口空地,甚至田埂地头,只要能塞下就停。平时还好,毕竟车不多,视野也开阔。可一旦到了春节、五一、十一这种节骨眼,回乡的车、新添置的车全涌进来,螺蛳壳里做道场,可不就堵成一锅粥了吗?喇叭嘀嘀嘟嘟响个不停,整个村子都像换了个样。
乡村的路况和城市没法比,很多是等级较低的乡村道路,或者干脆就是硬化了的土路。这种路本来就狭窄,承载能力也有限。加上平时车少人稀,村民们习惯了在路上散步、晒谷子,甚至放孩子玩耍,对机动车安全意识相对薄弱。突然涌入大量外来车辆和不熟悉路况的司机,刮擦碰撞的风险瞬间拔高。有时候,为了省高速费,一些重载的大货车也绕行乡道,吱吱呀呀地压过那些本来就脆弱的路面,更是雪上加霜。
“车轮上的自由”与沉重的代价
汽车给了我们“说走就走”的自由,可这份自由是有代价的。城市的拥堵已是常态,每天通勤高峰,车龙望不到头。除了堵,尾气排放、能源消耗、停车位的挤占,哪一样不是大问题?其实早在二三十年前,北京上海车才一两百万辆的时候,堵车苗头一出现,就有有识之士提出担忧:中国人口密度大,资源有限,像发达国家那样家家户户买车,油够烧吗?路够跑吗?环境受得了吗?当时就有声音说,还是得下大力气发展公共交通。
这话现在听来,一点没过时。你看伦敦、巴黎这样的大都市,地铁网络密密麻麻,市中心区域对私家车限制重重,人家照样运转得好好的,甚至更高效环保。当然,汽车产业拉动经济、解决就业,这个功劳必须承认。而且,现在新能源车也火起来了,看着好像更环保,养车成本也可能低点。可新能源车再环保,它还是个“占地儿”的铁疙瘩。堵在路上,一样是空间资源的巨大浪费,它改变不了路窄、停车场少的现实。
求解:让车好开,人好走
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真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得系统性地看。首先,城乡交通一体化不能光喊口号,得真刀真枪地干。现在很多地方,城市公交开不出城,农村客运到不了家门口,或者班次少得可怜,出门特别不方便。这种情况下,为了能顺利出行,大家不就只能自己买车吗?试想一下,如果从县城到乡镇,再到每个自然村,都能有方便、准时、价格合理的公共交通网络,我相信相当一部分家庭,尤其是平时用车需求不高的,会认真考虑是不是真有必要自己买车。
其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必须跟上。农村的路,不光要硬化“通路”,更要提升等级、拓宽,增加必要的交通安全设施。停车场不再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而是必须纳入乡村建设规划的基本设施。特别是节假日这种出行高峰期,临时的交通疏导力量不可或缺。今年春节就看到不少暖心场景,村里的热心村民自发当起“人形红绿灯”,引导车辆、维持秩序,虽然方式原始,但效果很好,这份热情和智慧是值得推广和组织的。
最后,解决问题还得考虑地域差异,“一刀切”不行。东部沿海那些经济发达、人口密度大的农村,平时交通需求就很高,有能力也愿意投入建设更好的道路和停车设施,后期的维护也相对容易。但中西部一些欠发达地区,平时人流车流都不多,如果为了春节那几天的高峰期,投入巨大成本去修大路建停车场,可能很不划算,也难以维持。这种地方,或许更适合采用增加临时运力、组织错峰出行等相对灵活的方式来缓解压力。
汽车,既是连接世界的桥梁,也可能是阻隔出行的围墙。它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也带来了新的烦恼和挑战。如何在这种便利与烦恼之间找到平衡,让“车轮上的时代”既能自由驰骋,又不至于处处碰壁、资源枯竭,需要我们每个人在享受现代文明成果的同时,多一份思考,多一份对公共资源的珍视和考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