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之战:比亚迪领跑,吉利猛追,谁将主宰中国汽车未来?
钱。大把的钱。更准确地说,是研发投入。这才是当下中国汽车产业战争真正的弹药。
2025年9月,西安。一份《2025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榜单》的发布,揭开了这场无声战役的冰山一角。汽车制造业,以 1481.74亿元 的研发费用总额,跻身行业投入前三甲。平均研发强度达到5.56%。这意味着,每卖出100元的产品,就有5.56元砸向未来。
比亚迪,一骑绝尘。
它不仅是民营车企的榜首,更是整个A股的“研发之王”。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高达 308.8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53%。这个数字近乎残酷——几乎等于吉利、长城、理想、小鹏四家车企同期研发投入的总和。平均每天,比亚迪要烧掉1.7亿元用于研发。
结果呢?天神之眼辅助驾驶、兆瓦闪充、灵鸢车载无人机系统……技术成果在2025年集中爆发。庞大的研发工程师团队,平均每天申请45件专利,获得20件专利授权。尤其是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它的中国专利授权量(7992件)几乎达到丰田(4321件)的两倍。这就是用钱砸出的护城河。又宽又深。
但赛场从不缺乏追赶者。
吉利控股,排名第二,正在展开一场研发竞速。2025年上半年,其研发投入达73.28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202.35%,成为增速最快的车企。它正坚定推进新能源智能化战略,并全面布局人工智能。它在加速。拼命地加速。
榜单背后,是一幅更为复杂的生态图景。蔚来、赛力斯、零跑等进入前十。而长城汽车,虽然近期研发投入有所调整,但其过往积累深厚,曾以“过度研发”为理念,在混动、氢能等领域有长远布局。
还有一些隐形巨人,深度重塑着行业。
华为,2024年集团研发投入1797亿元,其中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投入超百亿元。宁德时代,2025年上半年研发支出首次突破百亿大关,达100.95亿元。它们虽不直接造车,却已是智能电动汽车赛道不可或缺的基石。
小米汽车因统计口径未直接上榜,但雷军透露造车已投入超300亿,2025年集团研发预算将达300亿元。决心。不容小觑的决心。
这场研发竞赛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答案或许是“技术平权”。比亚迪推行“智驾平权”战略,打破高端技术壁垒。曾经的我们,被发动机、变速箱专利锁死数十年。痛苦的教训。如今,中国车企正用持续的研发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再受制于人。
数据显示,中国汽车产业正处于规模扩张与质量升级的关键交汇点。没有企业希望自己掉队。研发投入的差距,终将转化为产品力、市场份额和未来话语权的差距。
所以,谁是“研发之王”?
短期内,比亚迪的领先地位难以撼动。它的投入规模、技术转化效率已形成正向循环。但吉利等对手的惊人增速,也预示着战场充满变数。
这场战争没有终点。唯一的胜利者是中国的汽车工业。当全球汽车行业的话语权正从欧美日韩转向中国,每一分研发投入,都是通往未来的船票。
你,准备好登船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