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时,李书福带领的吉利汽车却在燃油车赛道跑出了加速度——过去12个月,吉利燃油车卖了130多万辆。
这个数字放在燃油车市场整体下滑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扎眼。
要知道,不少曾经在燃油车领域叱咤风云的车企,如今要么大幅缩减燃油车产能,要么干脆宣布了燃油车停产时间表。而李书福却带着吉利在燃油车赛道上持续发力。
这家市值1900亿港元的车企,用一份亮眼的成绩单诠释了“两条腿走路”的战略韧性。
01 百万销量的底气
打开吉利2025年上半年的成绩单,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燃油车销量68.4万辆,同比涨了8%;而同期全国燃油车销量却跌了1.8%。
这一逆市增长的核心动力,来自“中国星”系列的爆发——2024年该系列狂销117万辆,2025年7月单月销量更达9.8万辆,占吉利当月总销量的四成。
按照这一势头,“中国星”系列2025年销量有望突破100万辆。在北京的多家吉利4S店里,销售顾问们忙得不可开交,一位销售顾问笑着说:“热门颜色得等,不少年轻人来店里就直奔这款车,看车、试驾、订车一套流程下来非常果断。”
线下渠道的支撑同样关键。财报数据显示,“中国星”在国内拥有999家一级经销商门店,形成密集销售网络。懂车帝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星越L累计销量16.3万辆,位列所有车型第8名,成为燃油车市场的中流砥柱。
为什么年轻人爱买?从车主画像能看出门道:星越L的车主里,25-35岁男性占八成;星瑞更夸张,95后占了八成。
这些年轻消费者买车,有着自己鲜明的需求,他们不太在乎花里胡哨的车机系统,对那些华而不实的功能兴趣不大,更看重“实在”。
星越L轴距2845毫米,空间够大,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周末带着家人朋友出游都绰绰有余;14-18万的价格,10个版本可选,能满足不同预算和配置需求的消费者,性价比很能打。
02 588亿现金撑腰,李书福在等什么?
很多车企都在砍燃油车研发预算,将资金集中投入到新能源汽车领域,但吉利反而在燃油车研发上持续加码。
最明显的动作是2024年和雷诺合资成立浩思动力,这家公司手握12家发动机工厂,一年能产800万套动力总成,仅去年5-12月就赚了11.5亿元,展现出强大的盈利能力和市场潜力。
为什么这么执着于燃油车研发?看看吉利的现金流就懂了——截至6月底,账上躺着588亿元现金。
这笔雄厚的资金让他有底气“两条腿走路”:一边砸钱搞新能源,在新能源汽车的技术研发、市场推广等方面不断发力;一边给燃油车“续命”,通过持续的研发投入,提升燃油车的性能和竞争力。
从行业规律看,燃油车确实在萎缩,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7月份全国还卖了98.1万辆传统燃料车,同比涨了8.4%。这说明燃油车市场依然有不小的需求,有位北京车主的话很有代表性:“试过新能源车,总觉得机械质感差点意思,还是喜欢油车的驾驶感,那种操控性是新能源车给不了的。”
李书福团队显然算过一笔账:燃油车现在还能贡献稳定利润,用这笔钱反哺新能源研发,形成良性循环,比盲目砍掉一个成熟市场更划算。
今年上半年,吉利研发费用涨了21%,但扣非净利润也翻了一倍多,达66.6亿元,毛利率稳定在16.4%,这种在研发投入和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的技巧,不是谁都能玩得转的。
03 双线并行的长期主义
吉利把2025年销量目标从271万辆上调到300万辆,底气就来自这种“双线并行”的策略。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种保守的做法,跟不上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步伐,但李书福有自己的逻辑:“汽车工业是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跑得快不如跑得久。”
他认为,全球市场对燃油车的需求不会一夜消失。
比如东南亚、南美等地,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原因,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跟不上,燃油车在这些地区还会是主流很多年。
浩思动力的800万套产能,很大一部分就是为这些市场准备的,提前布局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吉利总裁桂生悦说得更直接:“两三年后,大家可能会发现,没有油车的车企反而是有缺陷的。”
现在看来,李书福的坚守正在见效——当新能源赛道挤成红海,众多车企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大打价格战、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时,他守住的燃油车基本盘,反而成了稳定的“现金奶牛”,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
这场赌局的关键,或许不在于燃油车能活多久,而在于如何在转型期把既有优势用到极致。
这位“汽车狂人”用扎实的业绩证明:在新能源狂奔的时代,守住燃油车基本盘,同样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