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9日,理想汽车在新车i8发布会上抛出了一枚重磅炸弹:一段令人瞠目结舌的碰撞测试视频。视频中,理想i8与一辆8吨重卡以50公里/小时的速度正面硬刚,随后又遭受侧面撞击。结果呢?重卡车头扭曲变形,车轮腾空,驾驶室开裂,而理想i8却宣称A、B、C柱毫发无损。这出“大变活车”的戏码迅速引爆网络,尤其当被撞卡车被扒出是国内知名物流品牌乘龙车型后,舆论的炮火瞬间转向了对卡车质量的质疑。
理想汽车随即解释,此次测试全权委托第三方中国汽研执行,旨在模拟真实会车场景,绝非针对特定品牌。然而,乘龙卡车可不买账,怒斥理想未经授权使用视频,并扭曲传播,涉嫌通过“自定义条件”发布“非常规测试结果”,严重误导公众。双方你来我往,理想高管甚至叫嚣“要不直播复测,谁退缩谁尴尬”,乘龙则以“安全不是空口无凭的理想,而是我们每一程切实的守护”硬气回击。最终,理想和中国汽研相继发表声明,将那辆“惨烈”的卡车定义为“移动式壁障物”,试图平息风波。这场闹剧,远不止是两家车企的公关混战,它赤裸裸地揭示了汽车行业在安全营销上可能走向的极端化深渊。
汽车安全测试的演进史,本身就是一部人类与死神搏斗的血泪史。从上世纪50年代末IIHS(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的蹒跚起步,到1997年欧洲E-NCAP的横空出世,再到中国C-NCAP的不断迭代,以及德国ADAC等机构的严苛标准,其核心始终是建立一套标准化、可重复、能模拟真实事故场景的评估体系。例如,IIHS在2012年引入的25%小重叠面碰撞,曾让奔驰、奥迪等一众豪华品牌“折戟沉沙”,直接推动了全球车企对车身结构和吸能设计的革命性改进。C-NCAP 2024版更是将正面碰撞速度提升至55km/h,侧面碰撞提升至60km/h,并新增了电动汽车刮底试验,甚至引入了交叉路口AEB等主动安全测试,其目的无他,就是为了更全面、更严苛地守护生命。这些权威机构的标准化测试,才是消费者判断车辆安全性的真正基石。
然而,当“极限碰撞”成为营销新宠,这种精心构建的信任体系便开始崩塌。这类非标准测试,往往是车企精心编排的“实验室戏剧”,刻意选择特定工况、特定角度、甚至特定“道具车”,制造出惊人的视觉冲击力。它们并非旨在全面反映车辆在各种复杂事故中的真实表现,而是聚焦于单一、极端场景的“表演”。消费者在铺天盖地的“神迹”宣传面前,极易被片面的视觉效果所迷惑,难以辨别何为真正符合行业标准的安全性,何为企业为营销目的定制的“奇观”。这种信息不对称,不仅削弱了权威评级的公信力,更可能导致消费者在购车时做出错误的判断,最终将自己置于更高的实际风险之中。
这种“极限碰撞”营销模式,更是一剂毒药,正在加速汽车行业的恶性内卷。当车企竞相追逐“更极限”、“更震撼”的非标准测试时,有限的研发资源被引向了制造“视觉奇观”,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安全提升。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更可能让真正的安全技术进步被无情地边缘化。被忽视的利益相关方,如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因非标准测试导致的事故责任认定困境,甚至影响未来的保险费率厘定,导致风险定价模型失真。监管机构则面临政策空档,难以有效规范此类游离于标准之外的营销行为,导致市场乱象丛生。当企业将重心从扎实的研发与标准提升,转向制造“超常表现”时,最终受损的是整个行业的技术透明度和企业诚信。过度营销透支消费者信任,长远来看,只会让中国汽车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失去真正的竞争力。
汽车安全,从来不是一场营销的竞技,而是对生命的庄严承诺。行业必须回归理性,加强对非标准测试营销的规范管理,确保所有信息公开透明,杜绝任何形式的误导。监管机构应迅速填补政策空白,明确非标准测试的披露要求和法律责任,对虚假宣传和数据造假行为予以毁灭性打击。消费者也需擦亮双眼,审慎对待各类“极限测试”宣传,将关注点放在权威机构的标准化测试报告和车辆的综合安全性能上。毕竟,真正的安全感,源于对全场景风险的理性审视与技术坚守,而非单一噱头的盲目追逐。安全,永远是汽车的最高理想,它不应被极端营销所绑架,更不应被重新定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