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

厦门的海风夹着机油味儿吹过来,其实还挺上头的,11月中旬我们一群人站在厦门国际赛车场的看台上,一边被太阳晒得直眯眼,一边听着赛道里引擎一声声炸开,那感觉跟平时在城市路口看摩托完全不是一个世界,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那两天是2025 CST正新轮胎摩托文化嘉年华的收官之战,厦门站算是这一整年活动得最后一场了,全国各地的车友基本能来的都来了,停车场一排排车灯反光,牌照从黑龙江排到云南都有,大家一进场就知道,今天不只是看个热闹那么简单,

先说比赛本身吧,这次一共有26支车队,凑起来差不多近百个车手,光准备出场排练的时候,维修区那边就已经能感到气压有点不一样了,组别分得也挺细,600CC、300CC、300CC新秀组,还有一个“银骥CST250统规组”,名字听着有点文气,不过车一发车就知道,这组一点不“文”,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我们在二号弯外面的看台上蹲了很久,那一段刚好是连续中高速弯,能看出车手是不是真有两把刷子,厦门国际赛车场这个地方,有几个数据挺关键的,赛道通过了FIA四级认证和FIM ASIA C级认证,听着有点专业,说简单点就是,已经达到了国际上能办比较正式汽车和摩托赛事的标准,安全区、弯道设计、护栏布局这些都过了关,而且赛道最大落差有11米,什么概念呢,就像你在一层楼和五层楼中间上下折腾,车手每一圈都要经历一次小型“过山车”,

我们在高点看下坡那一段时,能明显看到车头在压弯前微微点头,车手会提前一个身位把车带到外线,然后顺着坡度往里切,坡度加上重心转移,稍微晚一点刹车,就有可能直接跑到缓冲区里去,有一个300CC新秀组的小伙子,早上练习的时候就因为进弯晚了半个身位,整圈节奏都被打乱,回来进维修区的时候一直在用手比划线路,教练在旁边一边点头一边摇头,那画面我们现在想起来都还有点印象,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说句有点反常识的话,很多人以为排量越大越好其实这次有不少老车迷跟我们说,他们更爱看250和300这些组别,因为动力没那么暴力,车手的线路、刹车点和油门控制反而会被放大,你在看台上一圈两圈看不出来,到了第八圈、第十圈,谁在弯心能稳住,谁出弯能早点开油,就会一点点把差距拉开,这种“技术肉眼可见”的过程,比单纯的极速,耐看多了,

厦门站好玩得地方,真不只在赛道里边,赛场内外是连在一起搞的,一个人哪怕完全不懂赛车,也能找到自己愿意待一下午的角落,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最火的人气点之一是金卡纳培训营,正新请来的教练叫猪狩圭助,是个日本人,个子不高,头盔一摘下来整个人特别安静,可是一旦上车就像换了一个模式那种,我们站在训练区边上,看他给学员做示范,车子在锥桶中间左右穿,转向、刹车、重心转移都压到极限,轮胎和地面的摩擦声“吱吱”地响,有点像粉笔在黑板上划过去,却又不让人难受,

训练营用的是“实战技巧+情景模拟”的方式,他会先摆一排S型的桶,让大家练“视线先走一步”的过弯,然后再加一个急刹变向,模拟城市路里突然出现行人或电动车的情况,这种教法挺接地气的,不是只教你怎么帅,而是教你怎么在日常骑行里活得更安全一点,我们旁边有个来自泉州的外卖骑手,小臂晒得黝黑,他跟我说,这趟来本来就是想见见偶像,没想到练了两轮之后,感觉自己以后在小巷子里过弯会稳不少,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现场还有好几个行业KOL在支着三脚架和补光灯做直播,有的是玩车测评起家,有的是做安全科普的,他们一边解说眼前的比赛节奏,一边给直播间里的网友科普厦门国际赛车场的特点,哪一段路面的抓地力更好,哪一个弯常出“名场面”,我们站在他们旁边,偶尔能听到耳机里弹出来的观众提问,“这条赛道下雨还能跑吗”“正新的胎在这种温度下大概要热几圈才好发力”,这些问题虽然有点细,不过恰好说明,有不少人是真的在认真不是随便刷到就划走,

说到人气的顶点,那肯定要算抽奖环节了,主持人刚把奖品念出来的时候,周围立马安静了两秒,然后就开始有人吹口哨,还有人干脆把号码牌举到头顶,终极大奖里有一辆隆鑫无极四缸RR500S仿赛,一辆三阳曼巴踏板,还有两辆光阳AnyLike复古踏板,说句实在话,车迷看这种奖,就跟吃火锅时看锅里冒泡差不多,眼睛离不开,虽然大部分人心里都清楚,轮到自己的概率小得可怜,但是现场那种“万一呢”的气氛,能迅速把大家拧在一起,我身边一个大哥号码牌只差一位,他用力拍了一下自已大腿,嘴里骂骂咧咧地笑着,说“又差一点点”,那一刻你就会觉得,这种小小的遗憾反而成了记忆点,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说个题外话,我跟正新这品牌最早的交集,其实是在一个挺灰头土脸的路边维修店,当时我在外地骑着一台老车跑山,半路扎胎,店里师傅嘴上叼着烟,掀开货架下面一箱轮胎,说“这个台湾厂的,用得比较多,你要不要试试”,后来那条胎陪我下了好几次雨山路,抓地力不错,这次在厦门看到正新自己办这么大型的摩托文化嘉年华,心里还是有一点“老熟人出息了”的感觉,

回到这次活动的核心,很多人表面上这是正新轮胎一年一度的大型“聚会”,但我们在现场聊下来,会发现它其实更像一条把很多东西串起来的线,一头是纯粹追求圈速的车手,一头是每天骑车上下班、送外卖、跑长途的普通骑士,中间还站着车厂、改装店、轮胎工程师、媒体达人等等,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600CC组的几个顶尖车手,休息的时候会去金卡纳区看那些新手练车,有人会主动上去帮忙扶车,顺口提一句“你这个进弯视线要再抬高一点”,而轮胎工程师则拿着小本子,在维修区看每一场比赛之后胎面的磨损情况,记录温度、路面状态,后来我们跟一个工程师聊天,他说这种嘉年华,比单纯的封闭测试更接近真实用户,因为既有极限状态的比赛,又有像金卡纳这种偏日常极限的练习,他能收集到不同骑行风格下的胎面数据,他笑着说“有些数据是现场闻得出来的,味道不一样”,虽然有点夸张,不过大致能感受到他们是真的在观察,

站在更大的维度厦门站落幕之后,2025年这一整年的CST正新轮胎摩托文化嘉年华也就画上句号了,这种全国巡回的模式,一方面让不同城市的车友有机会就近参与,另一方面也在悄悄推动一个东西,就是“摩托文化”这四个字不再只是年轻人的耍帅标签,它慢慢跟本地的赛道资源、产业配套,甚至旅游和城市名片绑到了一起,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我们在离开赛场坐摆渡车的时候,旁边一个厦门本地出租车司机跟我们聊起这两天的活动,他说平时自己对摩托没什么概念,只是看新闻说有个大赛事,结果这两天接到好几个拎着头盔的乘客,从厦门岛另一头跑过来,就为了看一眼比赛,他笑着说“你们玩得开心,城里酒店和饭店也跟着沾光”,听上去像一句玩笑,但背后其实就是很现实的产业联动,

从我们自己的感受来说,这样的嘉年华,已经不只是轮胎品牌办个活动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在试验一种新路径,用赛事带动技术迭代,用文化氛围去链接用户和市场,如果以后有更多车厂、配件品牌,甚至地方政府一起加入这种节奏,那摩托和汽车相关产业,也许会在这种“玩中带研究、研究里带生意”的模式下,走出一条挺有意思的新路子,

厦门站收官战藏着什么?正新轮胎摩托嘉年华的背后竟是产业新路试验-有驾

如果你哪天正好路过有赛道的城市,看到类似的活动,真的挺建议抽一个下午进去看一眼,不管你是骑小踏板通勤,还是只在游戏里开过赛车,那种引擎齐声炸响的瞬间,会让人突然明白,机械和人之间的默契,是可以被听见、被看见,也可以被分享出来的哈。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