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了一下,100天开特斯拉Model Y,真有2个挺意外的体验。第一个是——没仪表盘居然没那么崩溃。第二个是——最低配音响被吐槽个不停,没想到这会成主旋律。
说到没仪表盘,这事儿其实早料到会有点难受。毕竟传统车有了仪表盘,就是告诉你车速、转速这些安全感,哪怕是个老款丰田朗逸,仪表都没法被轻易割舍。我最开始以为Model Y那块大中控屏会让我盯屏盯得头晕,其实不是。开了几天,我那室友,天天说这东西怎么看车速啊?转个弯能不能安全点?我就想,估计焦虑是很大,但没多久她就惯了,说你说的对,那个仪表没了,反而视野开阔,注意得更细。
这让我想起理想一开始的设计,他们把仪表往方向盘上挪,那个位置其实更自然,也避免眼神在中控大屏和仪表盘间游离。特斯拉这样纯中控屏设计,可能更极端。但我觉得这跟个人惯有关,估计30岁以下没这感觉,毕竟手机屏幕用得多,像手机操作一样滑动调整倒也顺。
哪怕是30天,30%的人估计还会惯不过来,尤其是老车派和惯了指针表的司机。车企估摸着会继续摸索仪表设计,毕竟安全第一嘛,这种跳跃得有个过渡。
说到音响,就更有趣了。你知道吗?我身边几个朋友都买了Model Y,最低配音响被骂得最狠。原因呢?测了一圈,大家用手机或蓝牙音频播放音乐时,音质都比较差,尤其是低频不厚重,高频刺耳。有人说听不下去。
小跑题,这让我想到前阵子在4S店听某辆30万级别SUV的最低配音响,音质也就那样,跟Model Y的差不多水平。难怪特斯拉粉丝吐槽要花3万升级音响。
我想着,供应链这块肯定有讲究。音响系统不光硬件,调音师、软件算法也很重要。Model Y的最低配音响硬件相对简单(这个是我猜测,没找到确切数据),可能是为了成本控制也为了推高配版本卖点。其实这跟开发芯片类似,便宜芯片性能有限,跑超高性能app自然卡顿。供应链老板都懂这事儿。
按我粗略计算,Model Y最低配音响如果升级,成本可能多出2000-3000元,车价上调幅度不大,但带来的用户体验落差很明显。特斯拉中国团队可能觉得先把车卖出去更重要,音响这种主观感受强烈的体验包,留给后期折腾。
我这也不是说啥特斯拉不好,中间我去4S店测试过同价位燃油车,比老爷车强,甚至和理想U车的中低配音响有一拼,但毕竟是新能源汽车,用户期待值本来更高。声音是每天都要听的,差一点,感知立刻掉价。
我还记得几个月前,跟某4S店销售聊过这个话题,他说:消费者买车前音响没太大关注,买了才发现怎么这么糟心,投诉多了,厂家也开始注意调音。这说明音响不是光有卖点,落地表现很重要。
再说回来,仪表盘没了之后带来的安全心理变化,不单是惯问题,也是研发供应链的挑战,毕竟仪表盘和中控屏信号交互复杂,那点数据、接口协调不是一般开发就能搞定。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录到朋友的一句:有了屏,眼神就在屏上转,偶尔路边孩子突然跑出来,第一反应得看后视镜,顺带得确认车速,这体验真不一样。没有仪表盘,能不能影响救急反应时间,是我最关心的。
这其实设计师和研发团队每天都得掂量,换个比喻,就像供应链里某个零件稍有延迟,整条生产线都会跟着哔哔作响。消费者体验不是简单硬件堆叠,是一个链条环环相扣。
说到这,顺便探讨下,未来是不是所有车都能去仪表盘化呢?纯电车和智能车快带来颠覆,但失去一个传统反馈窗口,用户惯真的能完全迁移吗?
最后一个问题抛给你,假如你今天开一辆没有仪表盘的车,接头转弯时突然出现复杂路况,你是会下意识看中控屏确认车速,还是靠感觉踩刹车?这种瞬间判断,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汽车人与车交互心理的根本。你怎么看?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