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听说极狐T1正式上市,忽然觉得这价格就有点像打了个折,虽然比之前便宜了6000块,但我一站在展厅门口,看到两款价格差不多的车对比—一个320公里的极狐T1,价格62800,旁边站着个朋友,说:这车性价比还可以吧?我心里暗想:你要真拿它和MG4比,差距还挺大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大概估算,花1块钱的电,跑4公里(不算维修和折旧,纯电费,估算到可靠不一定挺准),一百公里成本在25块左右。这车一年的平均通勤,跑个2万公里,也就几百块钱,能不划算吗?但关键是你得活在这个快节奏和要便宜的市场里。
朋友又问:你觉得它值这个价吗?我没细想过,但感觉——不值吧?毕竟别的车型像MG4,甚至是合资小车,价格都比它低。比对:MG465800起,我们都觉得便宜。这个价格,MG4多出来的动力、空间,都是优点。而极狐T1的点非常明晰:它的配置表,数字还不错,比如360全景影像、主驾驶电动调节、座椅加热——这些都在同级车型里,算是硬优势了(虽然大部分都在配置表里,一用起来才知道方便在哪儿)。但价格差出来,用户真会买账吗?
我得说,配置重要,但价格更见功夫。极狐T1最大的问题在贵。它标价62800起,感觉就像一个声音在耳边叫我还价!但没办法,供应链让成本上升了,关键零部件成本也不便宜。比如电池,从研发到供应,像是端了个锅盖在那买料,成本一下就飙到天上去。你想,去年还说要普惠型新能源出行,现在一贯的市场逻辑还是:便宜的没货或质量不行,贵的能多点利润。这不就像买水果,便宜的不一定新鲜,但贵的保证甜?问题在:消费者不吃这一套。
说回车子。极狐的设计我还挺喜欢,车身线条流畅,比例协调。轮胎大一点,路感反馈也不同(这段先按下不表)。但确实还是比MG4的动力有点吃亏。我猜测,或许未来考虑带个更大的电机在车上(这可能是我瞎猜,不一定对),让它动力跟MG4差距缩小。啊,对了,之前有个修理工跟我聊过,他说:这车线束多复杂,修起来贵的很。我心想:还得算上后期维护的事儿。
你可能会问:那配置和售后到底能不能弥补价格上的差距?我觉得,这就得看买家看重什么了。一些年轻人或许会觉得,既然花了这么多,配置、外观都得对得起这个价。偏偏价格这一块比MG4高了4000块。并不算多,但也差点意思——买个车不仅是配置论,还得考虑心里安慰。
我想到一个问题:是不是现在的价格感知,变得越来越浮动?像极狐T1这样,配置没多大问题,但价格总让人犹豫。尤其是当你到店里试车,看到别的车优惠、促销时,这车还值这个价吗?会不会问得更频繁一点?
我还不免自嘲几句:哎,这些车价,明明还在磨刀霍霍,但心想:买车的复杂度,比选菜还高。你说,真买了车,整个心态都变了。可能买家最后还是看摸得着、用得顺手、钱包不崩。
这次我还注意到一件事:我拍了张极狐T1的实车照片,发现后备箱空间其实挺可的,比我想象中的大多了。放个购物袋没压力,也能装点家用东西。你说,这是不是个遗漏的亮点?还是我太挑剔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价格、动力、配置都讲完了,真要我说,谁会义无反顾买呢?难怪市场不太买账。除非极狐能再降低点价格或者给点更吸引人的优惠(现在优惠已经有点标配的感觉了,但还没到让人心动的程度)——
你是不是也在意一件事:这车的质量到底能走多远?电池耐用度如何?售后服务能不能跟上变得更有保障?像我一个朋友,刚买车不久就遇到三电故障,咬着牙付了个几千块修。不可否认,买车最终还是得听用得顺手,心里踏实这句话。
市场就是这样:一边价格在天空飞,一边实际用车的体验又不一定让我觉得值。极狐T1,能不能扭转这个局面?这个问题没人能给我答案,但我知道,未来买车的心理价位会比以前更复杂。
说到这我还想到一个问题:你猜,未来车企会不会把很多实用配置,变成标配?还是说,越来越多的人会像我一样迷失在配置的海洋里,嘴里说便宜点最好,心里却喜欢配置漂亮。
不管怎么说,极狐T1的出现,像个提醒:市场还得继续拼,谁能真心打动用户心,才有资格笑到最后。这点细节,你觉得它能坚持多久?还是说,到最后谁都逃不过价格战的洪流?我估计,这个问题会悬着,挺久挺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