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记者站的朋友打电话,问我临时去调研新动态。快进到去年年底,不少汽车行业的人都开始关注广州的这个促消费大招。像是市面上那俩品牌,价格在十万左右的车,好像一下子多了个福利点。我心里在想:这次,补贴会伤到谁?又会激出多少新活。
说实话,还是觉得这几天的气氛有点火药味。你看,广州的这次补贴政策,给了最高5000元,三亿的总额度,先到先得,用完即止。我试算了一下,假设那些有心买车的市民都跑去享福,估算能动10万以下的车价吧,补贴占个三五百还算合理,但十万左右的还是对应着每辆车500块到几千块的补贴(样本少,估算)。你要说这真能激发刚需们的劲头,我倒持怀疑态度——毕竟,花的钱能省到多少?还是看买家心里,那个点在哪。
我曾经碰到过一对年轻夫妻,他们正站在新车展台前,女的盯着一辆十万出头的车,说:这个补贴啊,倒是能省点钱。男的声音低沉:你得考虑,买车后续的养护啊,油耗、保险、维修,哪块都得算。听得我突然后悔,没在现场跟他们多聊几句。其实很多人都想捡个便宜,但只要算算总成本,养车的隐形成本常常像个隐藏的陷阱。
讲起养车成本,得跟你说一下我最近的感受。有个朋友,开了辆入门神车,百公里油耗在8升(体感),算下来,加油便宜了点,估算每百公里成本在60块左右。再加上保险、年审、维修,粗算下来,平时每个月的车花费都在800到1000元之间(样本有限,估算)。你说这车便宜,但你考虑过二手车的贬值吗?我倒觉得,买个新车其实跟租车差不多,未来几年每月花的钱还不少。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思考着一个问题:这次补贴,是在试水,激活消费还是变相救市?因为你看,除了广州这次,别的城市也在想办法刺激,比如辽宁、天津都推出了类似政策,只不过力度、额度都不一样。难不成,整个趋势就是这样:用点钱,把消费者推到动起来的状态?(这段先按下不表)
其实我还琢磨到一点,小城市人和大城市人买车的心理差别挺大的。有次修理厂的师傅跟我说:咱们那边的客户,也因为补贴,有时买车就图个划算,但买完还得琢磨怎么省油、怎么保养。这话挺有意思,毕竟强刺激底下的客户,可能连车辆的实用性都想得更细了。那你说,像广州这么搞,能影响到普通人长期的用车惯吗?我觉得可能还得看政策后续效果。
对比一下,去年我帮朋友看过几款同价位车。有一辆车设计精巧,装配用料也还挺扎实;另一辆则是所谓性价比王,但实际驾感让我觉得有点打折。其实什么车,买回来不就是每次开一段时间后,感觉顺手和舒服才重要。否则,操控差点的车开几个月,谁都心烦。
突然想起了个疑问:引擎的调校是不是挺像炖肉?调得太火,会焦掉,调得太小,又没味道。就像车,调到最佳状态其实也挺考验研发团队——这点比我想象中的要复杂得多。偏偏,车厂在研发上,能调的参数像厨师调味,明明是熟练工,但硬要让味道刚刚好,挺难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头夹着一张旧相册,有一张我小时候和父亲在乡间,骑着那辆老三轮。那车载东西少得可怜,但驱动够用。现在想想,那会儿的实用车,也不像现在那样复杂。有时候,我在想,未来的汽车,会不会变成一种智能工具,像我们以前那么简单?是不是有点过于理想了?(这段先按下不表)
提到这,突然冒出个问题:如果车变得像微信一样普及,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细琢每一公里的成本?还是说,车会变成贴身的移动伴侣,反倒像是个公共资源?我没细想过,但觉得这个猜测很荒谬,也许未来会迈入全自动驾驶时代,里边的计算成本一定比之前复杂得多。
关于这次补贴的最终效果,可能还得时间验证。有人说,市场的反应像秒杀一样快,补贴一出来,车价似乎变戏法变低了,但实际买到的,是不是已经算进了折扣价之后?我想了想,估算一下这次的促销,平均每辆车能省个几百到一千左右(粗略心算),但后续的维修、保险,还是得自己掏腰包。
看多了行业里的事,我渐渐意识到,买车不单是价格战,更像是一个心理战。你跟销售聊得多了,会觉得他们其实也在算计——怎么把客户的需求和本身库存结合起来。还有一个细节:我旁边一位销售员曾说:来看看新款,那种用料就是不一样,价格上的优惠可能不大,但咱们可以提供更好的售后。这点我倒挺接受的——售后确实比还价更实在。
说完这些,其实我挺想问:对普通人来说,买车到底意味着什么?是面子,还是实用?又或者,只是个惯,惯了每年换个新号?生活中,那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车轮子,似乎才是最踏实的存在。
也许,未来还会有什么新变化,但在这之前,我得先去修会车。出门前那台老爱冒烟的车,又让我多了一份关心。你是不是也会在某个雨天,偷偷摸摸感受那辆实用车的温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