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次看行业最新消息,感觉钠离子电池的确有点点像机会在发酵。
我当时盯着一个会议记录,听到一位研发负责人说:目前127Wh/kg是个常规水平,175Wh/kg可能还要靠新材料突破。我心想:密度跟铁锂差不多,续航是不是就难以跳跃太多了?这段时间对比了十几款车的续航值,实际上,续航提升更多还是在车身设计和整车优化上下功夫。数字上看,175Wh/kg意味着每公斤能放更多能量,理论上车重可以减轻,续航能提高。
钠电池在成本上的优势挺明显。根据估算(样本少,体感),钠比锂便宜三分之一到一半,材料穷尽毕竟不是什么问题,地壳中储量也多得很。市场上有人调侃:这么便宜的材料,还能涨价吗?但我反过来想,原料稳定价格,对于提前布局的车企来说,是个利好。
关键问题:续航距离真的飙升到500公里变得容易了?这真的是技术突破,还是咱们在夸大?我倒觉得,续航只能靠大容量电池和更低的车重实现,175Wh/kg加上轻量化改进,或许能达到,但要突破现有极限,还得靠研发的持续硬核。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低温性能怎么做到这么逆天?-40℃还能保持90%的电量损失?是不是有哪款材料在低温下的电导率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好?我还记得一个朋友说过,钠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比例一直在变,可能跟电解液和界面设计密切相关。电池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几次突破测试都没火没有爆炸,那叫天生安全,这点我倒挺期待。
安全是不是过度吹捧?我对那个针刺测试还存点疑虑——试验条件很苛刻,但实际碰到碰撞事故,够不够安全,就是另一回事。
充电方面,10分钟到80%这个数据,有没有点夸大其词?我猜:5C峰值,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享受快充服务吧?无线充电这种快充的实际体验还不够普及,毕竟技术还在发展中。还能不能把快充变得更可靠、更普遍?不知道。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张示意图,钠电池包中还兼容骁遥双核,顺便查了资料,就是把不同电池混搭起来,跟家里用的混合燃油车一样,低温和高续航互补。这让我想到:未来车内的能源搭配或许像厨房调料一样灵活。这种组合,能帮到的,可能不只是北方,还有高原、极寒地区的车主。
你们有想过,钠电池和锂电池的关系,真的是竞争吗?我一直在琢磨,未来可能更像共舞。钠电池靠成本、低温、天生安全这几张王牌,实际上是把一些锂电池的弱点变成优势。还记得有人问我:整车价格变便宜了,其他部件价格还会跌吗?说实话,电池只是整车成本的一部分。虽然电池占比可以到40%以上,但车厂盈利点还在其他零配件和汽车设计。
没有细想过,钠电池能不能吃掉铅酸电池?大前提。铅酸死硬的市场还很大,尤其在二轮、物流车方面。低温性能出众、寿命长,换电市场也要考虑进去。
到这里我突然觉得:这东西会不会太快推出来,市场还未准备好?毕竟,从研发到量产,不像苹果推出新手机,流程上有很多细节要打磨。车企的供应链能不能跟上?工厂设备要升级、培训人员,这些都得时间。
还有些疑问——钠电池的体感是怎么样的?我试过用钢制工具在电池上挖切,感觉硬度比传统电池材料差不多,但安全性更高。有没有可能,钠电池实际上更像国内一些拼着玩的创新?还真不太清楚。
有朋友调侃,说:买车就像买房,等一等,等更便宜。你们觉得,现在真的是入场点吗?还是咱们还在看戏?钠电池这个盘口是不是太新,容易被资本炒作?还是说,真的有点颠覆传统的苗头?
最后我想问,钠电池能不能让家里洗衣机都用起来——就是规模化、普及化的那一天?还是只限于开发区、研究所内部的玩乐?这个下一段故事,还得时间打磨。
(这段先按下不表)我一直在想,可能还得多看一些实际的用车体验和市场反馈,毕竟,科技再牛,落到消费者手里,得是用得懂,用得顺。这点,或许才是真正的考验吧。不知道,你们觉得这些创新面前,最让你担心的是什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