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遭遇“合规之困”:销售条款与宣传承诺为何不同

因为要求消费者在未验车情况下七日内付清尾款,小米汽车近日在一起购车定金纠纷案中一审败诉。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判决小米相关公司向消费者双倍返还定金1万元,认定《小米汽车购买协议》中相关格式条款“不公平、不合理”。

这起全国首例针对小米汽车“未交车催收尾款”的司法判例,为快速发展的汽车销售行业,特别是“先订后产”新模式划下了明确的法治红线。然而,这仅仅是小米汽车近期面临的众多法律争议的冰山一角。

01 销售模式之困:全国首例“未交车催收尾款”案

案件细节揭示了小米汽车销售流程中的内在矛盾。2024年7月19日,李女士试驾后通过小米汽车APP订购了一辆SU7 Max,并支付5000元定金。

同年10月,李女士因资金周转问题,与小米客服协商延期提车。双方达成一致:订单将保留360天,期间李女士可随时申请排产。

然而,情况在2024年12月4日发生突变。小米海口公司突然通知李女士,要求她在7个自然日内支付全部313900元购车尾款,否则将取消订单并没收定金。

小米汽车遭遇“合规之困”:销售条款与宣传承诺为何不同-有驾

连车都没见到,就要我先打30多万全款?”李女士对此感到难以接受。更让她困惑的是,在她此前明确表示“资金紧张”时,客服从未告知可能产生的后果。

法院判决指出了小米汽车销售模式中的三个核心问题:格式条款无效、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单方面违约。

小米汽车官方曾明确答复网友“支持验车后付尾款”,这一承诺构成了消费者订立合同的重要信赖基础。然而,实际操作中却要求消费者未验车就付款,宣传承诺与实际操作严重脱节

02 宣传争议漩涡:“挖孔机盖”涉嫌虚假宣传案

除了尾款支付争议,小米汽车还面临更严重的虚假宣传指控。2024年5月,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选装件陷入宣传争议。

小米汽车遭遇“合规之困”:销售条款与宣传承诺为何不同-有驾

在最初的产品宣传中,小米官方高调宣称其“完全复刻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小米创始人雷军更是亲自站台,强调“内部结构全改,双风道直通轮毂散热”。

然而,首批车主在4月底提车后发现,所谓的“碳纤维双风道”既没有宣传中的导流槽,也未能有效连接散热系统。有汽车博主的拆解视频更是将这一“皇帝的新衣”揭穿。

面对质疑,小米的危机应对堪称“反面教材”。5月7日,小米首次回应,仅以“信息表达不清晰”轻描淡写地带过责任。

其提出的解决方案更是令人咋舌:未交付订单可改配铝制舱盖,但需重新排队30-40周;已提车用户仅获赠价值约2000元的2万积分。

五个月后的10月25日,小米推出“秋季关怀”计划,宣布为涉事车主“免费升级前舱空气动力学套件”。然而,这场所谓的“秋季关怀”,预约要等到12月,真正安装竟排期至2026年3月。

03 法务应对策略:回应争议的司法路径

在“挖孔机盖”案的庭审中,小米法务团队的辩护策略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小米法务以“雷军不懂结构,发的微博不算数”、“宣传内容不在合同内,不违约”等理由进行辩称,反驳车主“虚假宣传”的说法。

这种 “切割式”辩护策略 虽然可能在法律技术上成立,却在舆论场上引发了更大的品牌信任危机。

消费者是基于对创始人雷军的信任和对官方宣传的认可才下单购车,而纠纷发生后,企业却试图割裂这些关联,难免让用户产生“过河拆桥”的感受。

在尾款支付案中,小米法务团队的主要争议点在于对格式条款的解释。法院明确认定,小米海口公司依据格式条款,要求消费者在未验车、未交付的情况下限期付款。

该行为实质上加重消费者的付款义务,同时变相限制了其对车辆质量进行核验的主要权利。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要求消费者在收到通知付款后7日内支付尾款,这一要求与行业惯例形成鲜明对比

大多数新能源品牌都支持车辆到店后再支付尾款,有的甚至明确将“车辆到店”作为付款前提。

04 行业普遍现象:预售模式下的合规风险

小米汽车面临的诉讼争议并非孤例,而是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在预售模式下的通病。随着新能源汽车竞争日益激烈,各种营销创新与销售模式创新层出不穷,但往往忽略了合规底线。

《中国汽车报》的报道指出,尽管预售模式具有显著优势,但近年来行业暴露出的问题也揭示了其潜藏的多重风险。

首当其冲的是数据泡沫引发的市场乱象。部分车企为制造“爆款”假象,将可退的小订数据等同于实际订单进行宣传,导致行业数据失真。

其次,交付延迟与实车不符是预售模式中最突出的消费纠纷点。受供应链波动、产能不足等因素影响,部分车企难以兑现预售时承诺的交付周期。

更严重的是,部分车企在预售宣传中夸大产品性能,实车交付时却出现配置缩水、续驶里程虚标等问题。

一位关注此案的律师评价道:“宣传时说得天花乱坠,收款时冷若冰霜。这个判决的意义在于,它确认了企业的宣传承诺具有法律约束力,不是说变就能变的。”

05 根本原因探究:互联网思维与汽车行业的碰撞

小米汽车频发的诉讼争议,背后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行业特性的深层碰撞。从手机行业起家的小米,将互联网行业常见的格式条款思维、营销打法带入汽车领域,却忽视了汽车消费的强监管属性与用户核心权益。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消费决策模式、用户期待值和监管严格程度,都与手机等快消品有本质区别。消费者可以接受手机的一些小问题,但对于动辄数十万元的汽车,任何质量或服务问题都会被放大检视。

小米汽车的快速发展节奏也是导致问题的重要原因。从2024年3月28日发布首款车型“小米SU7”,到实现单季盈利,小米汽车的盈利周期可谓超预期的短。

但这种“超速发展”似乎是以牺牲部分服务质量与合规审查为代价的。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互联网行业的“试错文化”与汽车行业的“零容错”要求存在天然矛盾。在互联网领域,产品可以快速迭代,bug可以后期修复;但在汽车行业,任何设计缺陷或服务漏洞都可能危及用户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品牌信任危机。

06 未来走向展望:合规经营与品牌信任重建

面对接连不断的诉讼争议,小米汽车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短期来看,小米汽车亟需全面修订销售协议,确保合同条款与宣传承诺一致,以实际行动修复品牌信任。

长期而言,小米汽车需要摒弃互联网行业的“洼地心态”,建立适配汽车行业的合规体系,平衡营销创新与法律边界。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能源赛道,仅靠营销和创始人IP已远远不够。

从行业角度看,司法判决正在为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划定边界。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的判决明确指出,企业的宣传承诺构成消费者订立合同的重要信赖基础,不能通过格式条款单方面变更。

这一司法观点将对整个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洗牌深水区,未来的竞争将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营销竞争,扩展到全链条的服务体验竞争和合规能力竞争。

那些能够快速适应这一变化、将合规经营内化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在漫长的赛道上坚持到最后。

截至发稿,小米汽车尚未对定金案判决提出上诉,但其在全国多地仍面临多起类似诉讼。

在资本市场上,尽管小米汽车已实现单季度盈利,但其股价却不涨反跌至近6个月新低。

对雷军而言,1万元的定金赔偿经济损失微乎其微,但品牌信任的修复却道阻且长。在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若不能及时补齐合规短板,这场“玩砸了”的败诉,或许只是小米汽车挑战的开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