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流像输液管,源源不断地把城市的烦躁灌进深夜。我在路灯下刷到小米紧急召回11万多台SU7的新闻,手上一杯咖啡还没冷,就已经看到评论区变成了案发现场:证据、质证、判决,锤得比我检验尸体还认真。召回两个字,本来只是个流程里的随手涂鸦,现在却像胶带一样把舆论分成了两半,胶带中间全是碎屑和不甘。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开着SU7,高速辅助驾驶突然“失忆”,眼前窜出极端场景就认不出来,你仓促接管方向盘,手心全是细汗。现在你在新闻里得知,你那台车正是这一波召回名单里的小兵——你还会觉得召回只是个“营销话术”吗?或者反过来,若你手里的机票刚好飞向北京,新闻推送里弹出骚动,你大概不会在意那些软件升级的技术名词,反而会挠头这到底算不算企业的“良心表现”。
先把故事拉回案发现场。事情始于6月的一个早上,小米汽车突然发声明,要对“高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进行召回,涉及117000辆SU7。小字里藏着大问题,公告说高速辅助驾驶可能遇到极端情境识别失败,需要远程升级软件来补救。官方说法像某种专业腔调的剧本:冷静、客观、没有谴责,甚至带点自信,好像这是个小插曲。不动声色的背后,是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召回编号——尾号是I。
如果拿放大镜去看“召回编号”这串小数字,你会发现I代表什么:“被监管部门发现后启动的召回”。对比一下隔壁老丰田,今年2月刚召回过100多万辆车,尾号却是V——说明那是真·主动发现、自报家门。两份公告,文字里也都未见煽情,但流程就是流程,逻辑没法拔高。再往常规点说,召回并不新鲜,不论是锣鼓喧天还是悄无声息,每年都有。只不过有的像小米,得等监管部门拍板,有的像丰田,主动给自己揭短。
有人嘲讽小米“这是主动认账”,也有人踢皮球说“被查才补锅”。其实,这里头主动和被动,从来不是黑白问题,更多是灰度区间。汽车这种复杂产品,哪怕有十万个零件级的“天眼查”,也挡不住偶尔的漏洞。只是有的企业选择在公众察觉前摊牌,有的等监管叫门。表面看没有谁绝对高尚,技术不是万能钥匙,监管也不是洪水猛兽。归根到底,召回本身不是耻辱,反而是工程师的止损底线,最怕的是发现漏洞视而不见。
还有人不服气,把小米和问界、智行拉出来比较,说“人家都远程升级软件,从不大张旗鼓召回”,这其实是把半截木头剖开想找真理。你要真去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查查,问界那边根本没被通报过类似的安全或环保问题。车企召回的核心目的,不是面子工程,更不是PR秀,而是实打实地优化产品安全。大型车企的老练做派,大多就是出问题改改就好,私下里一个漏洞一个补丁。至于网络上的“花样升级”,像加班钓鱼一样,不叫召回,倒像一种修修补补的“生活智慧”。
有时候争议沸沸扬扬,无非是各自带着自己的期待给结果下注。有人热爱品牌神话,有人乐于揭人短板。召回一事,其实最值得较真的,恰恰不是“为什么召回”,而是“召回完了到底是不是修好了”。国内有个潜规则:别等到公关稿都下场表演‘痛定思痛’,老百姓买单的永远是路上的安全。修得好的,就像伤口贴了创可贴,一周之后谁还记得。修得不好的,几年后准有人来新账旧账一起翻。
其实也轮不到我替哪家背书。作为多年切尸体、做痕检的“老法医”,我可以打包票,死磕证据没毛病,道德推理问题要看现场。企业主动还是被动,很大程度上得靠系统自查和制度压力。但该修的早修,比等到人命关天才改好得多。至于PR里动不动就“用户至上”“中国骄傲”,我都是如看外科铺巾:懂行的都知道,不沾血才是意外,敢认伤口,哪怕慢了点,总归强过继续掩盖。
现实不是推理小说,路上再安全的车,也有可能遇到最蠢的驾驶员和最极端的误判。仪表盘的故障灯、远程升级别名背后,都是一行行代码和睡不好的工程师。小米是不是借机“营销”?其实也是,召回没有什么不可说出口的秘密。只是,比起营销和口水,大多数用户可能更关心:今晚下班回家,到底还得不值得信任智能驾驶能认得出马路上的疯子和井盖?
这事真有标准答案吗?我见过热搜上被神化的汽车品牌,法庭上报废的安全气囊,也见过工程师在夜班办公室一遍遍复盘事故录像。每次都是边错边学,边学边修。有时候弯道急转,是人性,有时候只是习惯使然。召回这档口,谁都别抱绝对的好恶,自己多长两个心眼,比指望哪个系统全能靠谱得多。
至于“安全漏洞还是营销话术”,到底哪个成分更重?或许没人能给出绝对测算。又或者,像验伤表上一样,哪怕流程有点慢、伤口不太美观,只要手术结结果还行,也算交了功课。那么你觉得,如果你明天要上高速,愿意信哪种企业的召回?欢迎留言赐教——别怕,我这儿不吊销“理性分析”驾驶证。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