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中国汽车史上最“执着”的上市申请者,终于在港交所敲响了锣声。
9月25日,奇瑞汽车(09973.HK)正式挂牌港股,开盘即涨超11%,最高涨幅突破13%,市值一度飙升至2000亿港元。尽管午后股价回落至31.92港元,市值定格在1841亿港元,但这场历时21年、历经八次冲击的上市长跑,终于圆满画上句号。
此次IPO募资91.4亿港元,将主要用于新技术研发、海外市场拓展及智能制造升级。
01
上市长跑21年,资本市场的迟到者
在国产汽车品牌中,奇瑞堪称“技术派”代表,却也是资本市场的“迟到者”。
当比亚迪、吉利、长城等车企早已在资本市场纵横驰骋,奇瑞却经历了七次申请、六次失败的坎坷上市路。
为何奇瑞的上市之路如此艰难?从其发展历程可窥见一斑。
2003年,奇瑞QQ以3万级低价横扫市场,10多年累计卖出140万台,硬生生撕开了合资车垄断的缺口。但荣光背后,“低端、劣质”的争议如影随形。
更致命的是,奇瑞为获取生产资质,早年与上汽绑定了股权关系,反成了它上市的第一道枷锁。
从2004年首次计划IPO被股权问题卡住,到2016年推动新能源借壳失败,再到2019年混改后股东资金链断裂,奇瑞的上市梦一次次破碎。
最艰难的时候在2010年,奇瑞刚经历销量高峰就果断启动战略转型,砍掉冗余品牌、聚焦技术研发,导致业绩短暂下滑,上市进程再度搁浅。用董事长尹同跃的话说:“这十年不是在转型,就是在为转型铺路。”
转机出现在2023年。随着股权结构彻底理顺(芜湖建投成为第一大股东),奇瑞的业绩也迎来了“爆发期”。
根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926亿元暴涨至2699亿元,净利润从58亿飙升至143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70.7%。
2025年一季度,奇瑞继续保持增长势头,营收682.23亿元,同比增长24.2%;净利润47.26亿元,同比增长超90%,直接撑起了上市的底气。
上市当天,13家基石投资者的身影格外亮眼——高瓴HHLR、景林资产、国轩香港等机构豪掷5.87亿美元认购,相当于募资总额的一半。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那个埋头搞技术的奇瑞,终于熬出头了。
02
海外市场,奇瑞的杀手锏
如果说上市是“结果”,那出口就是奇瑞最硬的“底气”。
在过去的2024年,奇瑞汽车出口达到114万辆,连续22年成为中国自主乘用车出口第一名。2025年上半年,奇瑞汽车出口54万辆,高居国内第一,超过比亚迪、上汽集团。
奇瑞的海外布局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自2001年出口第一辆汽车起,其已构建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网络。2024年,奇瑞海外收入高达1008.97亿元,占总营收的37.4%,远超多数同行。
细看奇瑞的海外战略,有两个特点显著:一是全球化车型策略,如瑞虎8等车型上半年海外销量近9万辆;二是本地化生产布局,随着埃及工厂投产、印尼工厂试产成功,奇瑞的本地化能力持续增强。
不过,奇瑞的海外优势也面临挑战,其海外布局多集中于俄罗斯、东南亚等中低端市场,在欧美高端市场的品牌认知度不足5%。
而且,2025年欧盟、墨西哥等市场加征关税的贸易壁垒,可能进一步压缩奇瑞低价策略的空间。
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整体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5年1-8月,新能源汽车出口153.2万辆,同比增长87.3%。8月单月,新能源汽车出口22.4万辆,同比翻倍。在这一浪潮中,奇瑞能否将海外渠道优势转化为新能源品牌溢价,将是其未来发展的关键。
03
行业分化,谁能笑到最后?
纵观2025年上半年车企“成绩单”,汽车行业分化趋势愈加明显。
比亚迪仍然稳居第一,上半年营收3712亿,全年营收冲刺8000亿,净利润也是国内第一,达到155亿。
上汽集团营收接近3000亿,营收位居第二,但是净利润为60亿,不及吉利、长城,吉利虽然营收1500亿,但是净利润达到92亿,毛利率相对较高,长城利润63亿。
赛力斯的净利润在新势力车企中位居第一,上半年的净利润达到29亿,同比大涨81%,理想汽车净利润17.4亿,零跑汽车首次实现盈利,还有一部分新势力车企还处于亏损状态。
吉利、长安和长城作为国产汽车“三巨头”,上半年净利润的跌幅超过10%,长安的跌幅更是接近20%,只有比亚迪、赛力斯等少数车企实现利润增长,接下来行业洗牌将更激烈。
业内专家指出,“当前造车行业壁垒低,同质化竞争激烈,需通过创新建立整体技术解决方案”。对于奇瑞这样的传统车企,加大电动化智能化研发投入,改善业务结构,强化技术实力与品牌运营,才是提升溢价能力的关键。
随着行业竞争进入下半场,技术壁垒将成为关键因素。比亚迪今年上半年309亿元的研发投入,几乎相当于奇瑞此次IPO募资总额的三倍以上。
新能源车出口正在从纯电动向插电混动等多技术路线扩展,今年8月,插混和混动车型异军突起,成为出口增长新动力。
汽车行业格局远未固定,港股上市为奇瑞提供了追赶的资本,但能否将资本转化为技术优势,决定了其能否从“传统车企”蜕变为“新能源强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