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这两天赛力斯的半年报可是把不少人看懵了,本来大家以为今年车市整体都不怎么灵光,新能源那边卷得跟什么似的,谁家不是降价抢市场。结果赛力斯一出财报,净赚29亿,同比飙了八成多,这在国产车企里头是第一档的存在了。很多人眼珠子都快掉下来了,光看利润,这得成什么暴利行业了?
那问题就来了,这钱怎么赚的?你要说车卖得多也就认了,对吧?可是翻开销量一看,竟然是下滑的,无论新车还是总量,都跌着走,那利润又是从哪儿冒出来的?这事一出,评论区里立马炸开了锅。大家都说赛力斯这波操作有“障眼法”那味儿。
仔细一扒,这钱可真不是今年挣出来的,主要还是靠去年攒下的家底。2023年要不是搭上华为问界的顺风车,哪能有这大行情?去年问界系列火得一塌糊涂,销量冲得飞起,这一下子把整个产能和规模都杠起来了。产能大了,去供应链杀价,不就是顺手拈来嘛。再加上今年原材料、尤其是电池那块掉价掉得厉害,整个成本线刷刷往下砍,一来一去,账面上的利润自然是飙起来了。
更关键的是,赛力斯现在主攻高端,问界的M8、M9什么的,光车标价能拉到四、五十万一台。你看人家比亚迪、吉利的主力车卖多少钱?十来万、二十来万就算高配了。这个价位,利润空间一下打出来了。所以哪怕销量掉了,单车赚的钱反而上去了——这就是高端路线的好处。
不过这事儿看着光鲜,争议也不少。你高价卖车,利润也赚了,但客户买单的代价也高。今年很多人吐槽,去年落地M9六十万,转手一年车贩子只敢给三十八万,保值率直接跳水。这对品牌的后劲可是大问题。谁也不是傻子,你这车跌价那么狠,谁还敢大撒币买新车?况且,现在网络消息传递多快,哪怕一丁点儿小问题,都能发酵成满城风雨。赛力斯的客户群,能不能持续,还真不好说。
说远点儿,赛力斯的靠山——华为,其实不少人都看出来了。没有华为,赛力斯是不可能在两年里打出名气的。流量、门店、技术支持全是源源不断地给你灌,这就像抱上金大腿,别人抢都抢不来的资源。可现在,华为开始分心了,“鸿蒙智行”家族一搞,江淮、北汽这些兄弟都进来了,资源分配自然得有个先来后到,再加上一碗水端平,哪还能像以前那么偏心你赛力斯?大家都和华为合作,问界的独特性肯定在稀释。
赛力斯这是典型的越依赖,越有危机感。你指望靠别人一辈子替你撑着,迟早就得露怯。人家华为自己也没说只养你一根苗,对吧?而且车企是长期活,不拼长远能力光靠合作一阵风,风头一过可就悬了。现在大家都在搞智能驾驶、加大研发投入,赛力斯也一脸正经地说自己“研发费用五十亿”,但放在整个行业的托盘里看,这点儿钱其实真不算多,比亚迪、上汽、长城哪个不是一年几十亿、上百亿在砸,赛力斯这点投入只能说不掉队,至于能不能创新赶上潮流,还得打个问号。
有意思的是,这五十亿里还有不少是做了资本化处理。什么意思呢?就是账面上来回倒腾,看着挺多,其实真金白银砸进去的,能有多少还得看看水分。资本市场当然希望看到你在研发,但兑现能力才是真家伙。再自信的车企,没点硬实力可不敢和市场叫板。
另外一个细思极恐的地方,赛力斯现在的“债务”问题不容小觑。资产负债率76%,这跟那些一年亏几个小目标、天天等输血的新势力也没拉开多大档次。口袋里现钱那点家底,根本承受不了几轮打击,现在也在频频发债、计划去香港上市,就是为了一头扎进资本市场多弄点钱。只是资本市场这两年也精得很,谁还会轻易掏腰包支持一个靠政策和别人大腿活着的车企?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赛力斯整个品牌就靠着问界撑,产品线单薄得很。问界如果哪天风向一变,比如像之前M7那样销量一个月直接掉了47%,那公司立马就得步履维艰。外面“风口红利”一没,里头又没自己的金刚钻,这摔下来可比普通自主品牌还快。
谁家车企不是拼命想方设法分散风险?比亚迪满手都是“自己人”:电池、芯片一条龙自产,车型多、市场全,出点儿什么乱子,别的板块还能兜着。赛力斯就像是靠着一个大哥打天下的独生子,起步快归起步快,可谁能保证后面大哥不领小弟继续上桌?你靠别人把你带出来,很容易走到“温水煮青蛙”的陷阱里,自己一时爽,却埋下更大隐患。
实际上,新能源车圈里这场“淘汰赛”残酷得很。拜腾、威马、高合不都是高开低走,前些年精气神儿看着谁不好,现在基本上都凉了。实力要讲、时机要抓,玩钱的车企绝不止一家两家,关键是谁的粮草能支撑到最后。网红品牌和资本故事听着热闹,真到最后还是得拼长期战略,比拼谁能活得更久。
所以,这个问题我一直琢磨:赛力斯现在表面风光,利润数据好看,背后其实已经走到了瓶颈口。做企业不能只看眼前的报表,未来怎么从一家“靠合作生存”的公司,转成一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市场话语权的硬品牌,这才是生死关头。
再看高端市场这个大蛋糕,真的能容下多少玩家?保时捷那个车型几十年来才干多少销量,定位高端本来就得比拼品牌积累。大陆车市高端化是大势,但太急了也不行,你没成熟的服务链、没稳定的保值,没成体系的产品,那客户忠诚度是空中楼阁。前两年风口上捞一把,风停了就没机会重来。
现在摆在赛力斯面前的路,其实特别现实,要么趁热打铁把自己的底子厚实——疯狂砸研发,全链条布局,补齐短板——要么就得时刻应对资本反噬,随时准备熬过“降温期”。你能让资本市场永远信你、市场客户一直护你“吃独食”?这事儿不靠谱。小米、吉利甚至奇瑞,哪个不是悄摸加快步伐,新能源混动两手抓,自己也建电池厂?难道他们不怕被淘汰吗?
所以说,很多时候利润报表好不好看,那是财务的事,但企业长线发展的底子,才是车圈真正的“硬通货”。等到市场红利散去、政策支持减少,新能源车行业到底谁能笑到最后?谁有自己的血液,谁能靠自己翻身?这才是真问题。
到最后,大家不妨想想,如果明年赛力斯销量还下滑、利润飙升这种“神迹”还能玩多久?华为会不会让更多兄弟进来分肉?消费者还会不会继续买账?我看啊,这场新能源大逃杀里,留个冷静的脑袋,提前做好冬天的准备,比什么障眼法都重要。你看戏也好、看热闹也罢,留心那几个字:借来的船,最后是自己的本事撑不撑得住。
我们坚持传播有益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信息,如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通过正规方式联系我们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