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的全新ES8上线,交付开始,李斌在媒体前意气风发,说最近10天就有15万人试驾了新车,说实话,这个数字一报出来,我脑子第一个问题就是——他是在炫耀呢,还是在自找压力?
15万人试驾,什么概念?就算一天都没歇,那平均一天也得有1.5万人开上ES8。这么多人,真的都“专程”来感受新车吗?有多少是蔚来粉丝,有多少是纯路人凑个热闹?或者说,有多少人是抱着“试试高级货”的心态去的?再细想一下,这么多人试驾,结果最后能下定决心买的又有多少?以及,蔚来晒这个数据到底是想让大家关注新车,还是想让投资人、合作伙伴安心?这是个值得琢磨的问题。
现在新能源车市场,大家都把“试驾”、“下单”这些数字拿出来当KPI比着亮,就好像这些数字本身就等于以后能赚多少钱。我不否认蔚来ES8很有吸引力,5280毫米的车身,3130毫米轴距,一听就是为“气派”而生的。再一看,7座/6座行政版的选择,像是直接把奔驰GLS、宝马X7当成了对标对象。然后价格也很会拿捏,你要觉得整车贵,蔚来就提供电池租用方案,把门槛拉到29.88万,既有豪华,又有点消费者心理价位的“温柔”。
但是,问题来了,新势力们这么拼命推新车,这么花样百出的搞活动,本质上是为了什么?新能源车这条路,说白了就是一场“烧钱大赛”,谁能活得更久,谁就有可能笑到最后。不光要拼产品力,更要拼渠道、拼服务、拼品牌、拼用户粘性。试驾15万这个动作,是不是有点“声势浩大”大于“订单实际”?有没有些“只见热闹不见成交”的虚火?要真有15万人试过车,最后成交几千单,网上骂声估计也得来了。
蔚来这几年走得很有特色。早期主打高端,服务做得好,补能网络、换电站也是一绝。很多“蔚来车主”都成了品牌自发的宣传大使,这就是品牌能积攒下来的用户资产。但另一方面,蔚来的压力其实比谁都大。你说小米刚刚入局,高举性价比,也能爆。理想、问界比拼的更是狠招,直接冲销量。特斯拉当然是独孤求败,拼的是国际化。蔚来到现在,既不能太“高冷”,又不能太接地气,既要讲服务体验,还舍不得丢掉原来那点高端滤镜。
咱们绕回来说豪华新能源SUV这个细分市场。以往买大SUV的,是谁?很大一部分是公司用车、家庭里有老人孩子需要大空间的、或者就是单纯的要面子。“蔚来ES8”这个车就是给这样的人做的,但现在的消费者和几年前也不一样了。油电同价,品牌信仰逐步瓦解,有钱人也会“货比三家”。你得有啥特别的本事,让人家愿意多花钱买你的产品。
蔚来的答卷是啥?超长质保政策,比如6年15万公里质保,10年不限里程三电质保、终身免费救援、还送几十年互联网服务。这些给理想,也不一定敢全盘照搬。看上去是“送”,实际上也是留住“高粘性用户”的一种方式。“付出就有回报”这招,大多数远没这么舍得。可是,蔚来敢给,也说明那个账真的细细算过。很可能一算够本,只要你是“高净值用户”,你不连摊子的事儿,蔚来能养得起你10年。
但说到“交付”,蔚来从来都比较谨慎。每次都不给具体订单数,只说产能怎么样,交多少就出多少。你要说这是不是“不自信”?未必。现在搞新能源的都谦虚了,去年“吹爆型”宣传的品牌,好多人都被反噬了。再一个,蔚来粉丝其实挺真诚,不到手就不站队,所以蔚来也知道自己不能虚张声势。
李斌说今年能交4万辆,已经很有压力。为啥?因为产能难、市场不确定。同样地,他还点了一句,说现在都把“订单数”当成了营销,这套路不新鲜了,连官方都觉得这事有弊。真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产销两端很容易踩空。蔚来其实想明白了,本事不是“吹出来”的,得看销量最后能不能顶到定价。
回到用户的角度。你为啥要试驾蔚来ES8?是为看豪华,体验配置,还是好奇新能源大SUV到底能不能开进日常生活?说实话,现在新能源竞争已经不是“会不会开”,而是“用不用得舒服”,充电方便不方便、续航焦虑有没有、智能体验是不是像开了个iPad上路……就拿蔚来最拿手的换电举例,你得认可“买车=买服务+买生态”这套思路,否则很难留下来。一锤子买卖早就没人看了,拼的就是圈层。
当然,咱们绕不开价格。40多万买一辆中国品牌电动大车,你心里有没有一点微妙的“性价比疑问”?蔚来也知道,所以电池租用方案成了一个变形的“降价”,这个很机灵。你又不失面子,也不那么“割肉”,整套玩法还让自己利润空间灵活。对绝大多数还在观望的用户来说,价格敏感度远远高于配置体验的感知。所以蔚来的最终“杀手锏”,还得靠“产品形象+人文感情+金融方案”的合体组合拳。
再看未来。ES8这种车的意义,除了冲销量,更重要的是树立品牌天花板。你不造出有点“门面担当”的旗舰,怎么制造消费场景的“幻想”?特斯拉的Model X不也是这么干的?但现实是中国市场变化太快,高端新能源的竞争壁垒还没垒好,外围已经开始打出性价比和配置优势的组合拳。蔚来看似风光,其实也是没退路的赌博。
总的来说,15万人试驾,更多是蔚来刷存在感。如果这些人买了,当然皆大欢喜。如果只是试试新鲜,完了回头该看什么牌子还看什么牌子,那这个数字就变成了“打水漂”。蔚来要的还是“把高净值用户变成长期用户”,得靠更长久的生态、更扎实的服务,让ES8不仅仅是“看起来帅、用起来也靠谱”。
问题该怎么想?现在,是“技术驱动产品”,还是“产品决定体验”?是“营销制造需求”,还是“需求倒逼创新”?这事,其实每个在新能源赛道上的玩家,恐怕都得自己回答。蔚来当下的动作,像是刚柔并济,也或许是“走钢丝”。我们这些看热闹的,也就多琢磨琢磨,这些大企业为了生存,表面光鲜背后都走得有多艰难。
最后,我不替蔚来站队,也不唱衰它。只是觉得,把“试驾人数”这种“流量指标”当成核心谈资,某种程度说明这个行业还在快速变化中。等哪天大家都开始比交付、比毛利、比售后满意度的时候,或许新能源才真的和传统车企站到同一赛道上。
那么,现在你还会去试驾蔚来ES8吗?你会不会也和那15万人一样,把这当成是一场产品和自己生活的“双向奔赴”?还是说,这一切,最后只是一次短暂的高光,然后归于日常?未来会给答案,但答案往往和我们的想象都不太一样。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