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现在车市的速度真不是吹的。你想,这一堆数据,几乎每个月都在刷新记录。这还真让我觉得,行业像在跑一场不断加码的马拉松,别说我们这个跑者了,就连旁观的工厂、供应链、经销商都被带得晕头转向。
比如零跑,几乎成了黑马。9月交付66657辆,搞得就像喝牛奶一样,突飞猛进。你知道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零跑第100万辆车竟然是在今年9月26号下线的。这个速度,真的是快得惊人。行业内能在短时间内达成千万级产量的,屈指可数。这得多全力支撑,供应链得多精准?玩得也挺狠的。太快了点,我还在想,要不要把零跑的份额从快速超车这些词拆下来,直接叫它跑得比风还快。
但说实话,能到这个水平,背后一定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苦。供应链支撑得飞快,生产线几乎是拼速度。就像我们平时炒菜,菜刀要快,火要旺,但你能保证不糊锅?这是个平衡。零跑能成功,哪怕后面暴露一些原料缺口,也都能及时补上。补的过程中,供应链公司可真是拼了老命。
而这也引发我一个小疑问。这么快的增长,是不是也是盲目追赶呢?我估摸着,有可能后劲不足,或者是虚胖撑起来的泡沫?但也不完全,看到行业整体的渗透率一升再升,58.1%的数字告诉你,新能源在加速渗透。去年同期,差不多得在33%附近晃悠吧。这差别带来的行业压力,或者说机遇,谁也说不准。
再说鸿蒙智行,9月交付5.2万辆,环比涨了18.7%。你是不是觉得,哎呦,挺稳的,但我觉得挺有意思。问界、尊界S800这些车,一直在成长。尤其问界,那是真的担当。朋友说:你看,问界的品牌影响力强了不少。但你价格战、配置、售后,这些细节才是真心话。问界要想真正超越,要不要考虑在配置上再走心点?中高端市场的用户更在乎的是体验而不是折扣。
讲到这里,突然跑题——你觉得,国产车价格战背后,究竟是搏命还是明修栈道?我总觉得,现在很多品牌都在拼配置,但实际能落到用得顺手的,少得可怜。你说,用户的心理到底有多复杂?是不是其实他们只是怕错过,而并不是非得要最贵的那一款?
说回来,极氪科技那块,成绩也不差,9月交付5万辆,稳稳站在行业领先梯队里。特别是领克系,79.3%的新能源占比,挺吓人。想想去年还在边缘反复试探的时候,现在占比能破80了,真是野心大得惊人了。
对了,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我朋友的特斯拉有一张我刚买的照片,背景是个很普通的小区。你知道,特斯拉那种豪车范儿,似乎越来越被普通人接受了。以前我总觉得,买电动车就是补贴的锅,但现在看,似乎真是生活惯的变迁。那你是不是会想:家里到底要不要多一辆车?一个家庭,是不是都得考虑买个新能源,不然可能会被淘汰?
再看看小米,车卖得可真顺,9月突破4万辆。我还记得,去年它刚开始宣传,现在都成熟了。小米的门店,遍布全国402家,转化率挺高的。要不是这个,怎么能这么快布局?只提车周期还在40周,这个慢让我挺苦恼的。你会不会觉得,产能,真是个无解的问题?我估摸着,小米可能在问:下一步,是不是要扩大产线?但,反过来想,不是所有车厂都能一下子肺活量变大。这块不是扯蛋,是真的难。
讲到这个,我突然想到小鹏也不差,9月交付4.15万辆,同比涨了快一倍。它的MONA M03还能继续火,单车产量像打了鸡血。18万辆的存量,说明市场其实还挺喜欢它的。只你知道吗,小鹏的车子其实没有那么高端,就像我那个朋友说的:车内的科技体验还得再提升点。越做越聪明的车,会不会变得太聪明反而让人不惯?这也是个问题。
我们回头看,看车企的推陈出新,真是一场马拉松。百万辆像个奖牌,但背后其实藏着太多细节。供应链那些事——大货车拉来的零件,怎么保证质量,如何应对突发困难,都挺艰难。有个修理工跟我说:零件延期,真是家常便饭。这也是我迟早得琢磨的。
行业到算是交通工具的全民化吧。原本觉得,车,是靠钱堆出来的奢侈品,现在变成了必需品。你觉得,未来是不是全民都得用新能源车,就像以前非买手机不行一样?可这个全民后面隐藏的,是不是还藏着选择焦虑,以及价格战的无休止?我真没想过。
(这段先按下不表)哦,顺便问一句,你觉得,这个行业的高速增长,到底还有多远?是还能再往快追一追?还是现在就该开始刹车,等一等行业面临的泡沫风险?我个人觉得,行业像奔跑的野马,要么跑赢,要么被甩下,真不好说。未来的赛道上,会不会出现慢慢跑的乌龟队?或者我们还在拼命奔跑的途中,突然折返找方向?
毕竟,行业掺杂太多因素:技术、供应、政策、用户心理。每个环节都像拼图,拼得好,才能稳。我要是是个造车厂的负责人,我会更关心:用户究竟在想啥?他们会不会因为价格、体验不满意,就转身跑了?或者,国产品牌的集体崛起,是不是也意味着国际车厂开始紧张了?脸色变了没有?我猜是没那么快,但是压力都在了。
行业高速发展,真是一把双刃剑。冲得越快,失误的可能也就越大。你说,下一步,哪个品牌最有机会稳扎稳打,同时超车?还是说,所有人都只能拼命跑,等着看热闹?
【未完待续】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