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这个年头,要是还有人把“国产车不行”这句话挂在嘴边,那感觉真有点像是大家都在用智能手机刷视频了,他还在坚持用翻盖手机发短信,不是说不行,就是感觉跟这个时代有点脱节了。
过去那些年,我们确实习惯了仰望合资品牌,觉得人家的车标一亮出来,就代表着技术、品质和面子。
但世界是向前走的,技术更是天天在变。
今天咱们就用大白话,不讲那些虚头巴脑的,就实实在在聊一聊,为啥说“国产车不行”这句老话,早就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以前我们说起国产车追赶合资,总喜欢用一个词叫“弯道超车”,意思是趁着别人拐弯减速的时候,我们找到机会超过去。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这么回事了,我们压根就没在同一条赛道上跟人挤了,而是直接换了条全新的高速公路,并且一开始就踩满了油门。
你想想,传统汽车的核心是什么?
是发动机和变速箱,这两样东西人家玩了一百多年,技术壁垒高得像一堵墙,我们想在短期内完全超越确实很难。
但新能源时代来了,游戏规则彻底变了。
汽车的核心变成了电池、电机和电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电”系统。
在这条新赛道上,大家几乎是同时起跑,而我们国家凭借着完整的产业链和巨大的市场,一下子就冲到了最前面。
当很多合资品牌还在犹豫,琢磨着怎么在原来的燃油车上加个小电机搞个轻度混合动力的时候,我们的自主品牌已经把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这些技术路线玩得明明白白了。
过去困扰燃油车的顿挫、高油耗问题,在新技术面前,一下子就变得不是问题了。
更关键的是成本,咱们的动力电池成本已经控制得非常低,有数据显示能做到每度电一百美元左右,而一些海外品牌的采购成本可能还在三百美元上下。
这就好比大家都是开餐厅,我们的食材成本只有别人的三分之一,那做出来的菜品自然就可以做到料足价优,这已经不是超车了,这是从起点上就拉开了巨大的差距。
再来说说配置和技术。
以前大家总觉得国产车就是“堆料”,把能想到的配置一股脑全给你装上,但核心技术不行。
这话在几年前或许还有点道理,但现在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了。
你看看现在二十多万的国产车上都有什么?
激光雷达、算力超强的智能驾驶芯片、反应飞快的智能座舱、过去只有在百万级豪车上才能见到的空气悬架和电磁感应悬挂,这些东西现在都快成标配了。
为什么能做到这样?
不是因为我们人傻钱多,而是因为这些核心技术,我们自己掌握了。
从底层的操作系统,到中间的控制单元,再到上面的各种雷达和摄像头,我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研体系。
自己研发、自己生产,成本自然就能打下来。
这就好比以前我们只能高价买别人做好的成品电脑,现在我们自己能生产芯片、主板和操作系统了,组装一台高性能电脑的成本当然就低多了。
所以,我们不是在“堆料”,而是在享受“技术红利”,把过去虚高的科技溢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科技平价,让普通老百姓也能用上顶尖的技术。
反观一些合资品牌,还在用一个车标,为一些十年前的老旧技术卖出高价,当消费者把这笔账算明白之后,那个所谓的品牌光环,也就没那么耀眼了。
很多人买车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保值率。
过去常说“国产车开三年,价值掉一半”,这确实是很多人的心病。
但是,市场环境变了,这个老观念也得跟着变。
现在二手车市场正在发生一个很有意思的变化。
一方面,因为国家对汽车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很多老旧的合资燃油车,尤其是那些排放标准不高的车型,二手车价格跌得非常厉害,车贩子都不敢轻易收。
另一方面,国产的新能源车,特别是那些既能用电又能用油的插电混动和增程式车型,因为使用成本低,不受一些城市限行政策的影响,再加上国家的一些补贴政策,保值率反而相当坚挺。
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智能汽车和以前的机械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
我们的国产车普遍都支持整车OTA升级,就像你的手机系统一样,隔三差五就能收到更新推送,修复一些小问题,增加一些新功能,车机越用越流畅,辅助驾驶越来越好用。
你的车买回来之后,不是在一天天变旧,而是在一天天“成长”。
而很多合资车,出厂时是什么样,开到报废还是什么样,这种“一成不变”反而成了一种负资产。
当汽车被软件定义之后,一个能不断进化的产品,它的长期价值,肯定要比一个无法升级的“铁疙瘩”要高得多。
最后,我们得把视野再拉高一点。
今天的汽车,已经不单单是一台交通工具了。
它正在变成一个集能源、计算和生活服务于一体的智能终端。
在这方面,我们的自主品牌展现出了惊人的整合能力。
我们不仅仅是在造车,更是在构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比如,你的车可以和家里的充电桩、光伏屋顶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微型的家庭能源网络,白天用太阳能发电给车充电,晚上用电低谷时,甚至可以让车反向给家里供电,帮你节省电费。
你的车机可以和你的手机、家里的智能家居无缝连接,你在路上听的歌,回到家里的音响可以接着放。
长途旅行时,像蔚来建立的覆盖全国的换电网络,几分钟就能换好电池,彻底解决了续航焦虑。
这种“车-家-能源-云端”的全面打通,是很多传统车企想都不敢想的。
当别人还在4S店里卖车、卖保养套餐的时候,我们已经在卖一种全新的智能生活方式了。
这已经不是在同一个维度上的竞争了,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思考和布局。
所有这些变化,最终都反映在了实实在在的数据上。
去年,中国品牌的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经历史性地超过了百分之五十,占据了国内市场的半壁江山。
中国的汽车出口量也首次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榜单上,前二十名里,中国品牌占了绝大多数。
最能说明问题的是,那些我们曾经仰望的国际汽车巨头,现在开始掉过头来,主动找我们合作了。
德国大众要用小鹏的技术平台和智能驾驶方案,欧洲的Stellantis集团选择和零跑汽车合作,把零跑的车和技术卖到全球。
当你的对手都开始学习你、使用你的技术时,这就足以证明一切了。
所以,回到我们开头说的那个问题,“国产车不行”这句话,在今天来看,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需要辩论的观点,它更像是一件陈列在博物馆里的“老古董”,提醒着我们那个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