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做项目时,惯用一只手点着笔,另一只手敲着桌面,心里算着:这个车的尺寸和动力比我以前碰过的SUV都大,还要带个5230毫米。刚好有个朋友在修车厂碰到,抬头开玩笑:今年这些大车,除了动力就是尺寸,能不越界迷你点就行了。我笑笑,心里觉得—这尺寸消息要真靠谱,岚图泰山跟理想L9比,哪边更占优势点?
先说这尺寸,5230毫米长,宽2025毫米,高1817毫米。估算一下,跟我自己那辆老款的中型SUV比,大概多了200-300毫米的长度,宽了大概150毫米左右,感觉就像穿了件稍微大点的西装,线条更流畅,但操控可能就不那么灵活了。轴距达3120毫米,听着像个长轴距的标签,家里装修老房子,想想住朋友的三代别墅,空间宽敞,但开起来得准备点空间。
拿理想L9来比,稍微短点,虽然都标着全尺寸SUV,但泰山显然更长一些。有人说:估计这车材质也得比别人厚点,其实我觉得这就是供应链的腰线上拉的感觉,就像买衣服,面料成本越高,只有越舒服。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问——这台车的用料,能跟价格给人的预期匹配上吗?47万起,不低,但我实际开过的这种大块头,动力才是真核心。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看到一组数据:泰山有个最大总质量在3210到3302公斤间,心里嘀咕:这吃掉的油费、充电成本,怎么看怎么像家伙的人生负担。按我观察,这车的动力储备确实爆炸,最高功率达668马力,跟我小时候在游戏里刷怪一样,随时能喷出火花。
但我不免觉得:这么长、这么重,不会油耗也跟着弯了吗?临场算了算,驾驶区那90公里/小时的平均油耗,估计能到15L/百公里,算上这车自重,百公里成本大概在80-100元(这段先按下不表,小跑题)。
对比两款车最直观的,就是操控感。理想L9已经算是家庭巨兽,但我始终觉得,泰山这个尺寸比它还要大出个升水。开的体验会不会很笨,尤其是你在狭窄的停车场调头?这几个问题我都试图找到答案。
设计方面,我注意到泰山采用隐藏门把手,这个其实就是个极简风,想象一下路上有人盯着它看:哇,好流线!其实我觉得,这种设计在大车上,压得住车身线条,但看看似乎就多了点光靠外观取胜的味道。
你觉得,隐藏门把手,真正能提振驾驶体验的作用有多大?我心里嘀咕——毕竟隐藏式门把手,要是找不到的时候,也挺尴尬的。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嘴里还在想着内饰对于未来的期待——大尺寸屏幕、AR-HUD、后排娱乐,像在打造一个移动的家庭影院。但调试全系 HarmonySpace和华为乾崑ADS4,这一套芯片大礼包,我心里有个疑问:啥时候这些黑科技能真正稳定落地?毕竟我见过太多广告里未来感十足,但用起来就变成摆设的车。
这边想起凯叔说过一句话:人啊,买车不是买个品牌,是买个体验。其实说白了,操控、乘坐感受、技术,哪一样能完美兼得?我觉得不太。像这车4500多磅,驾驶起来确实送上了不少重量级感,但那会不会变成负担?尤其是刹车何时反应变慢,您好像会有一种重压感。
我还记得公司里有人调侃:大车适合开在宽敞的高速上,城市里得费点劲。我倒觉得其实挺考验驾驶惯的。有人会说:大车像个移动城堡,再稳也麻烦。但真实体验告诉我:稳定比操控更重要,尤其是对家用车。
说到这,有个问题:你觉得,未来的豪华大SUV是不是会变得更智能化,但这会不会给自己带来的责任变大?比如一出故障,维修成本会不会变得高得离谱?其实我还没细想过这个猜测——也许未来五年,某些智能黑科技会变成‘新坑’。
我看着这辆泰山,把车窗摇下,听到引擎和电机融合在一起发出的低沉声浪。不由得想到:这可能就是我见过的未来的方向——既要大,又要强,还得智能得跟人心思一样快。
走了一圈,我发现温度控制、空间布局、科技配置……好像都挺符合未来家用车那需要,但实际能不能成功落地?我心里总在想:一台车,好不是拼强就能赢的,很多细节才决定体验。
就这么站着,看着这台大车的细节灯光渐暗,手边的咖啡也变凉了。心里轻轻问:如果这款车将来真到我手里,我会不会每天都去琢磨那几个电机运转的声响?谁知道呢。
未来是不是就是这些不断扩大和深度融合中的未知?也许我只是看车看得太多,反而对它的真实见得少了点。反正,最触动我兴奋的,永远是那些细节——比如车门智能感应、低调的电动踏板,或者车内那一束似乎随时会亮起的灯光……这些才是我在真实生活中会遇到的微推动。
它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沉淀,或许还得等时间告诉我。可我挺喜欢这些未拆封的包裹——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下一辆梦想车究竟长什么样?或者,还是只会在我梦里浮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