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那天,外面烤炉似的,表面温度差不多逼近了70℃(体感,样本有限),跟烤箱里烧菜似的。我蹲在测试基地一角,手心都出汗,旁边车里测试人员无奈地说:这温度,空调得拼了命才行。他们车里正跑一场高温测试,启境汽车的原型车,神奇的是,华为车BU的靳玉志和启境CEO刘嘉铭,也都来了,全程盯着这趟火炉里的校验。
靳玉志站在监控室内,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突然他喊:激光雷达信号那个角度有点掉链子!这倒让我想起几年前我修理车子时遇见过这个问题——高温让电子元件微妙失灵,不是说能高烧不坏的铁,而是脆弱的精密仪器在恶劣环境下出毛病。现场算法工程师被请过来,边调边测试,靳玉志的表情严肃紧张,像是看着关键手术。
与此刘嘉铭坐进刚从阳光里烤了几个小时的车厢,刷着表说:看看空调从65℃降到25℃得多少时间。别看是豪车,实测中这时间能拉开档次,大概在7-10分钟区间波动(估算,体感)。他反复试验方向盘和座椅通风,嘴上还嫌麻烦地嘟囔:这玩意儿得真管用,不然客户一坐进去跟烤箱没区别。我在旁边偷偷记得这细节,刚才翻了下笔记,写着车内降温效率是销量杀手之一。
同价位车型比的话,隔壁厂家的A6级轿车,空调启动快,但座椅通风加热功能没做太细,实际体验就差点意思。启境这边倒好,费用和系统复杂度高了不少,但试车团队说:要真让用户感受上,就得下功夫,这比普通通风强个50%左右(体感)。真值不值这个价你自己掂量掂量。你说,这两者差异,谁敢打包票用户马上领情?
话说回来,研发和供应链的配合真是一场耐心活儿。想象下,电池快充模块就像个脾气怪的邻居,热了就不听话。华为和广汽团队得像街坊邻居一样24小时盯着这个邻居不出岔子,一发现问题马上协调。这个快速反应效率,起初我以为会是一潭死水,毕竟供应链这堵墙拦得严。不料,他们把这过程比作组乐队排练,大家得各司其职,但必须要合拍。前期是不同节拍,这两年倒磨合到能即兴配合。
讲真,我刚才说供应链协作无缝这话有点太理想化了。实际是他们靠压缩沟通链条,推了个IPD协同体系,但这体系里也有拐点。举例来说,某些零部件还是得经过层层校验,时间上没法完全加速,现场问题多次迫使调整计划。合作没想象的那么干净利落,更多是人力和时间耗费的较量。
说到这里,我突然卡壳了:这极端高温测试对于软件系统到底影响几何?刚才团队提到算法因为环境温度猛变需要重新训练模型,但细节他们没多说(这段先按下不表)。有没有可能以后车载系统会自动根据外界温度动态调整参数?这种自适应听上去很美,但估计成本和复杂度不小。
对了,测完电池快充,我算了个粗略成本:如果高温下快充效率下降10%-15%,充一次100公里续航,估算每公里额外成本大概增加1毛钱(样本不多,仅供参考)。别小看这毛钱,长跑下来消费感受差远了。消费者真的懂这些细节吗?他们买车时会关注这个热夏天充电花费增加的影子吗?
我旁边一个同行说,要抓住客户眼球不太难,难的是他们用起来真感到省心。这话有点刺痛我,毕竟我们这行很多人,口口声声讲科技赋能,可终端用户往往就是几百公里跑下来,看个导航流畅不流畅。高温下表现,平时可能没关注,但用户成不满意往往就差那个意外时刻。
签署高温测试品质白皮书的那一幕挺震撼,两个公司领导胸有成竹地站在一起,像是在告诉行业我们这回玩真的。我猜,这份白皮书的标准会让后来者压力山大(没细想过),毕竟极端环境难以复制,其他厂家会不会全力跟进,还是画个饼先?
突然想到,行业里类似的联合测试合作,能不能成常态?毕竟单打独斗成本太高,也不够综合。这对我来说是个大问题,也许你们也关心。
我转头去看那台车副驾驶上的温度计,针慢慢往下走,指向25℃。外头的火焰山还冒着热浪,车内却像刚出炉的冷饮一样。就这小小的温差,够不够说出一个高级车的故事?可能,车主真正感受到的,不过是一次按键后的舒适呼吸。
你们觉得,买车时最在乎的极端体验点,应该是什么?这东西能写进买车清单里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