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

网上但凡聊到混动,那评论区简直就是粪坑蝶泳,什么“工业垃圾”、“智商税”、“脱裤子放屁”的帽子一顶接一顶地扣,好像买混动的人上辈子都刨了他们家祖坟。搞得好像“避雷混动”已经成了新时代的财富密码,谁骂得狠谁流量就高。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但魔幻的是,你再去看销量,中汽协的数据啪啪打脸。混动车在新能源里的占比,从几年前那可怜巴巴的18%,一路疯涨到现在的40%,眼瞅着就要占领半壁江山了。

一边是口诛笔伐,恨不得让你原地自燃;一边是真金白银,销量蹭蹭往上涨。

这就很精神分裂了。

曾经那个被纯电车主堵在充电桩前骂“混动爹”的倒霉蛋,怎么突然就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这玩意儿,到底算是飞升渡劫了,还是回光返照?

讲真,早几年那个混动,被骂是真的不冤。

那时候的混动,突出一个精神上的“既要又要”,和实际体验上的“两头不沾”。买车前想得美啊,“市区用电,长途用油”,听起来像是个永动机的bug。结果一上手,坏了菜了,人性的弱点暴露无遗。

一旦你体验过电机那种丝滑安静的起步,那种三毛钱一公里的快乐,你就再也不想听见发动机的咆哮了。问题是,那时候的混动,电池就是个压缩毛巾,小得可怜,标称一百多公里,实际跑起来打个七折都算对你客气。

结果就是,比开纯电还焦虑。人家纯电车主好歹有个大几百公里的底气,你开个混动,三天两头找充电桩,生怕那点“体验电”用完了,简直是电动爹里的爹。

更让纯电车主心态爆炸的,是充电。节假日服务区,纯电车排着长队,眼睁睁看着一辆混动车占着宝贵的快充桩,然后用一个乌龟爬的速度在充电。人家纯电二三十分钟就充满了,你这“混动爹”充个80%得按小时算。后面的大哥脑淤血都要犯了。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要么你就老老实实烧油,但一旦烧起油来,那油耗,那噪音,那顿挫,瞬间让你感觉自己是个大冤种。

尤其到了冬夏两季,简直是公开处刑。冬天,电池里的电解液冻得跟鼻涕一样,续航尿崩,充电速度更是慢到三体人看了都想派水滴过来给你物理超度一下。夏天高温,电池热得像个随时要炸的暖手宝,那个叫“电池保姆”的管理系统为了保命,疯狂给你降功率,充电?充个毛线。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那时候的混动,就是这样一个“动力像条虫,油耗像条龙”的尴尬存在。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但神奇的是,就算这么多人骂,买的人还是越来越多。

为啥?因为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活的本质就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妥协。我作为一个怕麻烦的中年人,我既想要工作日开电车的省钱和安静,又想要节假日一脚油门回老家、去远方的自由,我不想做选择题。我全都要。

大家关心的根本不是什么技术路线的先进性,也不是什么能源革命的宏大叙事。大家关心的是,我能不能在省钱的同时,不牺牲便利性。

混动,就是这个大型现实Online游戏里,普通玩家能找到的最好用的“Bug”。它精准地卡在了“省钱”和“方便”的中间地带,完美解决了人性里那点“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小九九。

而且,现在的混动技术,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吴下阿蒙了。

车企们也开窍了,悟了,知道再拿那种半成品出来糊弄人,市场的铁拳会教他们做人。最近央视和岚图搞的那个直播,基本上就是把底裤都掀了,告诉你现在的混动是怎么“鸟枪换炮”的。

过去最大的痛点,“小电池”,现在直接给你整上“原生电动架构”。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不装了,摊牌了,我就是按纯电车的标准来造的,只是顺手给你装了个“充电宝”也就是增程器。这么搞的好处是,底盘空间能塞进巨大的电池和油箱。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结果就是,岚图现在这套混动,纯电续航直接干到三四百公里,综合续航1400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日常通勤一个月都不用烧一滴油,周末去隔壁省玩一趟,纯电都能给你跑个来回。很多人提车时加的那箱油,放到过期了可能都用不完。

还有充电慢这个典中典的问题,也给你解决了。岚图那个“蓝海智混”搞了个5C超充,20%到80%只要12分钟。讲真,现在服务区的东西是真贵,一瓶水都快买不起了。你去上个厕所,买瓶水的功夫,车又多了三四百公里续航。就问你怕不怕?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更变态的是,它还搞“全温域超充”。以前冬夏充电老大难,现在人家有智能温控,外面零下24度,或者地面52度,它都能先给电池预热或者预冷,让电池进入最舒服的“干饭”状态,充电时间跟常温下差不了多少。太阳都要一个趔趄。这对于北方和南方的朋友来说,简直是任意门。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这还没完,现在的混动,开始疯狂“整活儿”了。

什么6千瓦外放电,让你在露营地直接开电火锅、看投影,把隔壁帐篷带卡式炉的小哥馋哭。什么30千瓦反向充电,路上碰到没电的电车,你能当场化身雷电法王,给他续命。最有意思的是那个V2G,能跟电网互动,晚上电费便宜的时候充电,白天电费贵的时候把电卖回给电网。虽然赚不了几个钱,但这种“让车给我打工”的感觉,真的太朋克了。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至于能效和安全,也卷到了新高度。1升油发3.7度电,发电效率行业顶流。电池安全更是玩命地测,针刺完了再搞5米跌落,模拟被扎穿之后又掉下悬崖,结果愣是没起火没爆炸。靠的就是什么三维隔热墙、潜艇级钢护板,堆料堆到同行看了也得傻眼。这哪是造车,这是在造移动堡垒。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修仙比喻可能有点扯淡,但你意会就行。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所以现在再回头看那个问题,“混动是不是最终赢家?”

其实答案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新能源这个战场,从来就不是修仙小说里的“大道唯一”,而是“百花齐放,然后互相捅刀”。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纯电的好,在于极致的驾驶体验和用车成本,适合家里有桩、活动半径固定的用户,他们是坚定的“飞升派”。燃油车的好,在于补能的便利性和绝对的可靠性,适合经常跑无人区、对基建没信心的用户,他们是“古典修行派”。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而混动,就是那个修炼了“油电双修”禁术的家伙。它填补了两者之间的巨大空白,满足了最大多数、最摇摆、最不想做选择的那群人。

这几年,纯电在拼命加续航、提速充电;燃油车在拼命降油耗、上智能;而混动,则是在疯狂补齐自己在纯电体验上的短板。大家都在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可能都会变成一个“缝合怪”。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未来谁是赢家,没人知道。但混动已经用销量证明,它不是什么“落后技术”,而是一种极其聪明的、适应现实的生存策略。

网上骂得越狠,混动卖得越疯:撕开“工业垃圾”的标签后,我看到-有驾

它的逆袭,本质上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人性的胜利。

只要这个世界上还存在着“不想在省钱和方便之间二选一”的普通人,那混动的价值,就比金子还真。所以别再纠结什么技术路线了,你只需要问问自己,你的生活,你的钱包,你的焦虑,到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伙伴。

毕竟,最终的赢家不是技术,而是我们这些普通人那点不想做选择的懒惰。

就是这么真实,且残酷。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