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九点半,港交所的锣声一响,奇瑞汽车正式敲钟上市。在这热闹的市场上,奇瑞汽车股票(代码:9973.HK)以11.22%的涨幅高调亮相,开盘价34.2港元/股,成为今年港股市场上最大规模的车企IPO。这不仅是一场的狂欢,更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走向国际舞台的高光时刻。
说到奇瑞,它并不是一个靠“流量”起家的车企。1997年,这家低调的制造企业在安徽芜湖一间“小草房”里诞生,满是情怀的创业者们吹着东北风开始造车梦。当时,奇瑞既无合资品牌的技术,也无市场份额,只能靠“产品够用,性价比高”逐步撬开市场。可奇瑞偏偏不甘于只吃国内的“自给粮”,2001年就把眼光瞄向了海外市场,成为国产车出口的开路先锋。
如今的奇瑞,已连续22年蝉联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出口冠军,并且在国内外市场均衡发展。2024年,奇瑞的营业收入达到2698.9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70%以上,这业绩可以说是“教科书式翻盘”。更有意思的是,奇瑞的全球化路径有点“不走寻常路”,别人是先国内上市再出海,而它却早早在海外市场深耕了20多年后,才水到渠成地在港交所挂牌。用尹同跃的话来说,“奇瑞的今天,是大家给的信任和支持打出来的。”
如果说奇瑞的崛起是一场耐力赛,那么技术研发就是它擅长的长跑项目。从最早的发动机生产,到如今新能源技术的自主研发,奇瑞一直强调“技术是生命线”。比如,它的鲲鹏动力、雄狮智舱和猎鹰辅助驾驶系统等前沿科技,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里占据了一席之地。更别说它还能“油电同智”,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领域齐头并进。
奇瑞能有今天的底气,离不开其多年来对两个方向的专注投入:一是车企“内功”,即技术驱动型产品;二是车企外扩,即全球化战略。今年的募资用途更是清晰地显示出这两点的权重:35%投向车型研发,25%用于新能源与智能化技术开发,其余则着眼于全球市场拓展及生产设施升级。奇瑞不仅在巴西、埃及等地扩张市场,还在欧洲这个竞争最激烈的市场尝试“本土化生产+设计中心”,俨然一副要与国际巨头掰手腕的姿态。
不过,上市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虽然的助推给了奇瑞奋力向前的机会,但它能否撑起“全球前二十大乘用车公司”的头衔,还得看后劲。“老牌玩家”丰田和大众,无论是品牌认可度还是市场占有率,依然是绕不开的对手。而国产品牌中,比亚迪、吉利等“家族兄弟”也都不容小觑,奇瑞要想在新能源技术战或品牌溢价战中脱颖而出,并非易事。
奇瑞的成功,其实也是中国制造的成功缩影。香港市场对奇瑞的青睐,表明国际已经开始重新审视中国汽车品牌的价值。与其说这是个企业的胜利,不如说是中国自主车的集体雄起。毕竟,国际市场从最初的“买便宜货”,到现在逐渐认识中国品牌的技术亮点,这说明我们的汽车工业正在从“制造”走向“创造”。
值得玩味的是,奇瑞上市背后还藏着产业转型的信号。如今,纯粹依靠劳动力和规模优势的产业模式显然已经过时,“只有技术在手,才能不求人”成为新共识。无论是新能源汽车的技术攻坚,还是海外市场的品牌化运作,奇瑞的经历告诉我们,国产车只有真正抛弃单一的性价比打法,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打出一片天。
在这个智能化、电动化、网联化全面驱动的新时代,我们不得不追问:奇瑞的成功模式能否为其他中国企业带来启发?汽车产业的“转身”可不是一锤子买卖,能撑到底的,才是真正的赢家。那么,有多少企业愿意像奇瑞一样,投入时间和资源,聚焦核心能力,而不是只想着短期的爆发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