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标!大众丰田当出租是可靠,比亚迪跑网约车就低端?
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
满大街的比亚迪秦。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车身上贴着网约车标识。有人一看到就皱眉。说这车“太常见了”“不高级”“拉活的”。可转头看见一辆丰田凯美瑞在路边停着。却说“这车真耐用”“出租车首选”“开十年不坏”。
双标,就这么赤裸裸地发生了。
大众桑塔纳。跑了二十年出租车。没人说它low。反而成了“国民神车”的代名词。捷达。在北方的雪夜里跑了百万公里。人们夸它“皮实”“扛造”“省心”。丰田花冠。在重庆的坡道上爬坡过坎。司机说“这车,真经得起折腾”。
可现在。比亚迪秦PLUS。一年卖30万辆。超过一半进了网约车市场。舆论就开始变了。有人说“比亚迪成了网约车专供”“汉都沦落到跑专车了”“这品牌没格调了”。
等等。
真是这样吗?
我们先看数据。比亚迪汉。旗舰轿车。售价20万起。累计销量突破100万辆。其中。95%是个人车主。非营运车辆。也就是说。你路上看到的十辆汉。九辆半都是私家车。那句“汉就是网约车大户”的调侃。早该翻篇了。
可为什么。刻板印象还在?
因为思维惯性。太顽固了。
燃油车时代。合资品牌垄断市场。大众、丰田、本田。是“高级”的代名词。它们做出租车。不是“掉价”。而是“实力的证明”。你看。连出租车公司都选它们。说明质量过硬。
可比亚迪呢。从F3开始。走的是“性价比”路线。价格低。配置高。但品牌溢价弱。那时候。人们说“比亚迪是山寨”“模仿丰田”“塑料感强”。这些标签。像烙印。刻在了大众认知里。
哪怕今天。比亚迪已经掌握刀片电池。DM-i混动技术全球领先。e平台3.0让电动车更安全高效。汉、海豹、仰望U8。技术实力甩开合资几条街。可有些人。还是脱口而出:“这车,跑网约车的吧?”
荒谬吗?
太荒谬了。
你想想。为什么网约车公司选比亚迪?
因为省。秦PLUS DM-i。百公里油耗3.8L。一公里油钱不到3毛。司机一天能省上百块。因为可靠。三电终身质保。电池不起火。故障率低。司机不怕趴窝。因为空间大。轴距2米7。后排能翘腿。乘客舒服。司机也轻松。
这些。不都是优点吗?
可到了舆论场。优点变成了“低端”的证据。省油=便宜货。耐用=工具车。保有量大=没档次。
这逻辑,是不是颠倒了?
再看国外。
德国街头。奔驰E级。宝马5系。挂着出租车顶灯。正常运营。德国人不觉得丢脸。反而说:“看,连豪华车都愿意当出租车,说明服务普及。”
日本。丰田皇冠。曾是出租车主力。现在换成凯美瑞、普锐斯。没人说丰田low。反而觉得“这车连出租车都用,肯定靠谱”。
可到了中国。同样的逻辑。一遇上国产品牌。就变了味。
为什么?
因为偏见。根深蒂固的偏见。
我们习惯了仰视合资品牌。把它们当作“标准”。而国产车。哪怕技术更强。价格更低。体验更好。也要被重新定义。
比亚迪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当年吉利、奇瑞做出租车。也有人说“土”。可现在呢?星瑞、星越L。卖得比速腾、CR-V还贵。用户照样买单。
市场,终究会教育偏见。
网约车。本质是工具。是对效率、成本、可靠性的极致追求。能被选中。说明你够强。够省。够稳。
大众、丰田当年能做。凭什么比亚迪不能?
而且。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现在网约车清一色是国产车?
特斯拉?太贵。维修贵。司机赚不回本。
BBA?油耗高。保养贵。保险贵。司机跑一天可能倒贴。
日系?省油。但空间小。配置低。乘客体验差。
德系?底盘好。但油耗高。小毛病多。后期成本高。
而比亚迪。DM-i混动。油电双低。续航超1000公里。充电快。保养简单。综合成本,碾压所有对手。
这不是low。这是降维打击。
可有些人。还在用十年前的眼光看今天的世界。
他们说“比亚迪汉跑网约车”。
可数据显示。95%的汉车主是个人用户。他们可能是企业高管。可能是医生教师。可能是创业老板。他们选择汉。是因为安全。是性能。是设计。是技术。
而那5%的营运车。恰恰证明了它的稳定性。连最苛刻的运营场景都能扛住。私家车用十年。更没问题。
所以。别再双标了。
大众做出租车。是“皮实耐用”。
丰田做网约车。是“可靠首选”。
那比亚迪呢?
它做网约车。是“low”?
不。
它是——被需要。
是司机愿意选。乘客愿意坐。平台愿意推。
这才是真正的市场认可。
比任何广告都响亮。
比任何口号都真实。
未来。当更多人开上比亚迪。当仰望U8出现在街头。当腾势D9成为商务标配。
那些旧标签。会一点点剥落。
偏见。终将被事实碾碎。
就像当年桑塔纳赢得尊重一样。
比亚迪。也在走这条路。
只是。我们需要一点耐心。
也需要。少一点双标。
多一点客观。
毕竟。一辆车的价值。不该由它是不是网约车决定。
而该由。它能不能让司机多赚点钱。让乘客坐得舒服。让车主开得安心。
这才是,真正的高级。
你说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