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保罗地铁站里,州长塔尔西西奥·德·弗雷塔斯正襟危坐,手指不自觉地敲打着座椅扶手。
这辆由中国比亚迪制造的云轨列车正以20公里的时速缓缓前行,慢得让人着急。
"这速度怕是连老太太骑三轮都能超车吧?"州长心里犯嘀咕,脸上却保持着职业微笑。比亚迪巴西分公司的李铁一眼就看穿了领导的心思,凑过来压低声音:"您放心,等测试结束,咱这车能飙到80公里,保证比堵车快!"
车厢里的双语广播突然响起,葡萄牙语和英语轮番播报站名。州长眉头一挑,这国际化配置倒是出乎意料。列车驶过布鲁克林保利斯塔站时没停,直接开往维拉德·何塞·迪尼兹站。透过宽大的车窗,圣保罗的城市景观一览无余。州长突然意识到,这哪是在试乘列车,分明是在检阅未来城市交通的蓝图。
就在同一天,圣保罗州政府办公室里,中车集团的谈判代表正在合同上签字。44列地铁列车,价值近5亿美元的订单,就这么一锤定音。更绝的是,中车还要在阿拉拉夸拉市建个组装厂,投资900万美元,创造100个就业岗位。政府官员们心里乐开了花,这波操作既解决了交通问题,又创造了就业,简直是政绩工程的完美模板。
欧美竞争对手们气得直跳脚,可又能怎样?中国企业的报价比他们低三成,技术还不差,交货期更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首列车2027年4月交付,五年内全部到位。这效率,这诚意,让巴西人想拒绝都难。有官员私下嘀咕:"这中国人办事就是实在,不像某些国家,光会开空头支票。"
云轨列车的测试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工程师们往车厢里搬沙袋,模拟满载运行。这些沙袋每个都标着重量,活像一群不会说话的乘客。测试团队的小伙子们一边干活一边开玩笑:"这可比真乘客好伺候多了,至少不会抱怨空调太冷。"后续还要进行提速测试,从现在的龟速慢慢提到设计时速80公里。李铁拍着胸脯保证:"等正式开通,从莫伦比站到机场,保证比打车快还省钱。"
中车在阿拉拉夸拉市的工厂选址已经确定,招聘启事都贴出来了。当地老百姓围在公告栏前议论纷纷。"听说工资待遇不错,还包培训。""可不是嘛,我侄子刚投了简历,要是能选上可就出息了。"这种热乎劲儿,让中车的项目负责人心里踏实了不少。毕竟在异国他乡建厂,最怕的就是当地人不买账。
圣保罗地铁17号线的规划图铺在会议桌上,像一张作战地图。这条6.7公里长的线路呈Y字形分布,从莫伦比站分叉,一头通往华盛顿·路易斯站,另一头直达机场。设计者得意地介绍:"这就跟打仗一样,兵分两路,包抄合围。"2026年全线开通后,每天能运送10万人次,还能和5号线、9号线换乘。这布局,明摆着要把圣保罗的交通命脉牢牢攥在手里。
巴西交通部的档案室里,中巴合作的文件已经堆成了小山。从最初的试探性接触,到现在的深度合作,中国人用实力证明了什么叫"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有分析师指出,这背后是长达十年的布局。早在2013年,中国就开始在拉美推广轨道交通技术,如今终于在巴西开花结果。
云轨列车的驾驶室里,测试工程师正在检查各项数据。这套纯电池驱动的系统运行平稳,噪音比传统地铁小得多。"咱们这车还有个绝活,"工程师神秘兮兮地说,"停电了照样能跑,不像那些依赖电网的,一断电就趴窝。"这个卖点让巴西方面特别心动,毕竟圣保罗的电力供应时不时就闹点小脾气。
中车的技术人员正在给巴西同行讲解列车构造。双方比划着,英语葡语混着说,实在不行就画图。这种跨文化交流时常闹出笑话,有次中国工程师说"螺栓要拧紧",翻译给说成了"螺丝要恋爱",逗得全场哈哈大笑。不过笑归笑,活一点没耽误,该教的技术一点没藏私。
圣保罗的街头,老百姓对即将到来的中国列车议论纷纷。"听说座椅特别舒服,还有充电口。""票价千万别涨就行。"这种既期待又担心的复杂心情,正好反映了普通人对技术革进的真实态度。毕竟在巴西人看来,这些来自东方的钢铁巨龙,既陌生又充满希望。
夜幕降临,测试结束的云轨列车静静停靠在车库。车头的比亚迪标志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像一颗刚刚落下的棋子。而在城市的另一端,中车工厂的工地灯火通明,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平整土地。这两处遥相呼应的场景,勾勒出一幅中巴基建合作的新画卷。有人预言,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的故事会更精彩。
本文倡导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杜绝低俗内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