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汽车工业史上,最知名的对外并购案例当数2010年,吉利以18亿美元(约120亿人民币)收购沃尔沃的交易,曾被视为“蛇吞象”的疯狂豪赌,而今天回望,它已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当时吉利年利润仅约11.8亿元人民币,而沃尔沃已连续十年亏损,年销量跌至33.5万辆,相比高峰期的2007年少了12万辆。如今,这场收购交易已经过去15年,吉利集团到底赚了多少呢?
世纪收购案的背景
沃尔沃汽车创办于1927年,公司总部则位于瑞典哥德堡市。在1999年,如日中天的美国福特汽车以64.5亿美元价格将沃尔沃收入囊中。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重创欧美汽车工业,美国三大车企濒临破产,福特汽车深陷运营亏损泥潭不能自拔,为自救启动“一个福特”战略,剥离非核心资产,其中便包括连续亏损的沃尔沃轿车。2008年,沃尔沃的亏损高达16.9亿美元,沦为亟待甩卖的负资产。
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展现出罕见韧性,2009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1364万辆,跃居全球第一,政府更推出“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鼓励企业海外并购获取技术。
于吉利而言,此次收购是其全球化野心的关键一跃。吉利老板李书福有自己的一本账:“收购沃尔沃跟新能源汽车有关系。凭中国现在的研发投入,远远赶不上发达国家的进度。” 这句话的背景是从2000年开始,福特和沃尔沃这十年来花了上百亿美元研究新能源技术,仅从这点来看,李书福认为,吉利18亿美元的竞购价非常值得。
李书福早在2007年便预判福特终将出售沃尔沃,于内部会议提出收购构想,并启动人才储备,引入前福特高管、组建涵盖法律、财务、技术的专业团队,聘请洛希尔银行压价谈判,终将福特60亿美元要价砍至18亿美元,另需9亿美元运营资金。于福特而言,相比当初收购价64.5亿美元缩水超过70%,堪称沃尔沃发展历史上的最大灾星。
但是对于吉利来说,虽然达成了交易报价,资金筹措成为最大难关,吉利以杠杆收购破局:自有资金仅占25%,其余依赖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及跨国银团贷款,甚至向福特借款2亿美元支付尾款,堪称赌上身家性命的豪举。
收益远超预期
拿下沃尔沃后,为了保持品牌独立性,吉利保留了沃尔沃哥德堡与比利时根特基地,维持管理团队独立,通过联合研发逐步实现技术反哺,在三电技术、自动驾驶领域深度融合,为后续领克、极氪等高端品牌崛起埋下伏笔。
从直接财务收益看,沃尔沃的业绩逆转堪称奇迹。2014年,被收购仅四年的沃尔沃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达2.5亿美元;至2019年,其全球销量攀升至70.5万辆,净利润超百亿人民币。2021年,沃尔沃净利润15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2014至2024年的十年时间里,沃尔沃累计为吉利创造净利润约130亿美元(94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初18亿美元收购价的7.2倍。若以2023年单年利润计算,原始投资的年化回报率已超126%。品牌价值增长更为惊人,沃尔沃品牌价值从2010年的49亿美元飙升至2025年的178亿美元,增幅达263%,仅此一项就为吉利带来超10倍账面收益。
2021年沃尔沃在斯德哥尔摩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200亿美元,吉利所持股份价值较收购成本增值超10倍。吉利的市值也从2010年200亿港元涨至2025年的1700亿港元。
借助沃尔沃成熟的海外渠道,吉利旗下品牌迅速打入全球市场。2024年领克在欧洲销量达4.8万辆,极氪进入40余国市场;吉利海外收入占比从2010年不足1%提升至2024年的23%,全球销售网络覆盖86个国家。
当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时,吉利通过沃尔沃的瑞典、比利时工厂实现本地化生产,有效规避贸易壁垒。沃尔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更成为吉利多品牌战略的支点,相继整合宝腾、路特斯等国际品牌,构建覆盖全价格带与动力类型的产品矩阵。
当年这起被《金融时报》断言“中国人玩不转豪车品牌”的交易,甚至被业界比喻为“比中国男足进世界杯更难”的任务。15年后回望,它不仅成为中国车企全球化最成功的战略范本,更创造了远超预期的经济回报与技术红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