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系车在华失宠:燃油时代的王者为何在电动时代黯然失色?

> 曾经加价才能提车的丰田汉兰达,现在优惠2万元却无人问津;日产轩逸虽然仍在家轿销量前十,但同比下滑17.6%,被比亚迪秦PLUS DM-i远远甩在身后。

2021年,日系三强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加起来超过400万辆,街头巷尾随处可见日系车。然而不到四年时间,市场格局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最新财报显示,丰田虽然卖得更多,净利润却暴跌37%;本田更惨,净利润直接腰斩;日产最夸张,从去年赚286亿日元变成今年亏损1157亿日元。曾经靠“省油耐用”在中国市场“躺着赚钱”的日系车,为何突然就不行了?

01 市场滑铁卢,日系车遭遇的寒冬有多冷

日系车在中国市场的下滑速度令人震惊。2021年,丰田、本田、日产在华销量分别为194.4万辆、156万辆和138万辆。到了2024年,丰田降至177.6万辆,本田腰斩至85.2万辆,日产更是惨跌至69.7万辆。

市场份额的变化更为明显。日系车在华份额从巅峰期的25%以上暴跌至今年7月的12.9%。这意味着每年少卖超过300万辆车,这个数字远远超过美国关税对日系车的影响。

曾经一车难求的日系车型,如今面临严峻挑战。丰田汉兰达曾经需要加价提车,现在终端优惠2万元却少人问津。日产轩逸虽然仍在家轿销量前十,但同比下滑17.6%,被比亚迪秦PLUS DM-i远远甩在身后。

02 优势变包袱,日系车转型为何慢半拍

日系车的衰落,本质上是错过了汽车行业的“新旧赛道切换”。就像诺基亚当年死守功能机,结果被智能手机拍在沙滩上。

中国汽车市场的主流需求已经从“省油耐用”变为“智能电动”。2025年新能源车占比超过50%,消费者更关心续航、智能驾驶和车机互联,而不是百公里油耗。

这恰恰戳中了日系车的软肋。丰田的纯电车型铂智3X月销只有几千辆,相比比亚迪宋PLUS单月3万辆的成绩相形见绌。雷克萨斯姗姗来迟的纯电工厂,比特斯拉上海工厂晚了6年。

日系车与国产新能源的技术代差对比明显:

日系车在华失宠:燃油时代的王者为何在电动时代黯然失色?-有驾

日系车在智能化方面的落后尤为明显。2025年了,某些日系新车还在用机械仪表,车机连CarPlay都不支持。别人都标配L2级辅助驾驶,日系车只有顶配才给。

03 保守的代价,日系车为何跟不上时代

日系车的问题,表面是转型慢,深层是“保守基因”作祟。过去三十年,它们靠燃油车技术积累形成了舒适区,这些曾经的王牌现在成了转型的包袱。

它们总想着“用燃油车的优势打新能源车”,结果发现完全不是一个逻辑。燃油车时代比拼的是发动机变速箱技术,新能源车时代比的是电池、电机、电控的整合能力,以及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这些“软件定义汽车”的新能力。

日系车坚持“日本技术至上”,电池依赖松下,电驱系统自己研发,结果成本下不来。而中国车企直接整合宁德时代电池、华为智能方案,用全球最优供应链打造高性价比产品。

同样15万预算,能买到国产续航600公里的纯电车,却只能买到日系续航400公里的“油改电”车型。这种性价比差距,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转向国产新能源。

04 信任危机,日系车质量光环消失

不断爆发的隐患和丑闻,也严重影响了日系车的销量。从高田气囊事件开始,日系车的质量光环就开始出现裂痕。

进入2024年,这种“信任危机”更加频繁。丰田、大发、铃木、马自达、雅马哈等多家日系车企被曝出集体造假,涉及多个车型和关键项目,甚至包括碰撞测试和油耗测试。

这些都不是历史旧账,而是部分车企在2024年仍在持续的操作。例如,丰田因碰撞和气囊等测试“流程不规范”,被日本国土交通省查出造假,导致多款车型停产。

在这种背景下,消费者很难再信任“日本制造”。日系车曾经“闭眼买不出错”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05 绝地反击,日系车能否重回赛场

面对危机,日系车也开始全力反攻。它们一改过去慢悠悠的作风,向市场发起了猛烈反击。

广汽丰田、东风本田同一天推出了专属中国市场开发的纯电动车;东风日产、广汽本田陆续发布新一代电动化技术。这种跟以往不一样的姿态,向市场传递出清晰的信号:日系正在尝试重回市场中心。

日产凭借N7车型打了场翻身仗,单月销量突破6000辆。这款车采用中国企业的电池和智能座舱系统,轴距达到2915,售价仅10万出头,显示出日系车正在调整策略。

丰田在中国市场成立研发团队,专门负责电车的设计,实现中国化生产的丰田电车成本大降,起步售价已低至10万出头,迅速抢占网约车市场。

东风计划在2026年底前投入100亿元研发资金,将研发团队规模扩增至4000人,专注于电动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度探索与创新。

今年8月,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已突破55%,意味着每卖出两辆车,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而日系品牌的电动化车型占比仍不足5%。

日产N7的短暂成功和丰田廉价电动车的推出,似乎暗示着日系品牌正在寻找新的定位——不再是被仰望的对象,而是性价比选择之一

如今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汽车竞争早已进入下半场,比拼的是智能驾驶体验、座舱生态和能源效率。日系车能否真正重返舞台中央,取决于它能否真正理解这场变革的本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