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了一年比亚迪海豹,算完这笔账我沉默了:省下的9000块油费去哪了?老司机用19236公里实测数据,揭开电车用车成本里那些藏在犄角旮旯的“隐形支出”
去年国庆那趟深圳到厦门,我算是把电车的底裤扒了个干净。
出发时仪表显示700公里续航,满格电。深汕高速定速巡航119,外头34度,车里空调22度自动挡。跑到198公里的时候,我瞟了眼续航——343公里,心里咯噔一下。掏出手机按计算器:198除以343,得数0.51。也就是说,高速上这块电池直接对折。再往前298公里的时候,表显只剩192,比例掉到0.46。葵潭服务区充电桩前排了三台车,我点了根烟,看着充电枪上的数字从30%往80%跳,用了32分钟。
提车那会儿,销售拿着计算器给我算过账:家充一度五毛二,百公里不到8块钱,一年能省好几千。我信了,提车第二天就让物业申请装桩。结果物业来了句“电容满了”,把我踢到小区门口的商用桩。峰电一块六,谷电一块,平均下来一度三毛,百公里成本直接翻到一毛九。后来我算了笔细账:一年跑两万公里,家充和商用桩的电费差就是2300块。
这还不算完。
头一年保险就比同价位雅阁贵了1400块。车友群里有个哥们,A柱轻微剐蹭,电池包外壳有点变形,4S店建议整包换,报价十一万八。保险公司赔了九万,第三年他保费涨到9100,涨了快一半。电池这玩意儿,沾上就是大修。
轮胎也是个坑。电机扭矩来得猛,红绿灯起步那一脚,轮胎得承受670牛米的暴力输出。我这车两吨出头,前轮磨损快得吓人。一万八千公里就磨到警戒线,4S店报价单条1900,换两条前胎3800块。
最让人不太舒服的是残值。
提车花了18万9,开了一年,二手车商给的报价12万4。同批次提的雅阁车主,他那车还能卖14万8。这中间差的两万四,摊到五年,每年就是4800块的隐形亏损。我把这些数字重新捋了一遍:电费确实省了9200多,可是残值蒸发4800,保险多花1400,轮胎提前换3800。七七八八算下来,一年“真省”的钱,大概也就是一千出头。
今年一月去北京出差,借了朋友同款车试了试低温。晚上九点停在朝阳户外,零下五度,表显550公里续航。第二天早上七点上车,屏幕上显示330,一夜掉了220公里。原地热车五分钟,开暖风,两公里后回升到310。那天在五环跑了102公里,实际消耗198公里续航,打了五折多点。
后排空间也有点意思。电池包把地台抬高了快二十公分,反向装儿童座椅的时候,必须调到45度倾角,娃脑袋往前探。老婆坐副驾,后排再坐我妈,膝盖顶着前排座椅背只有两指距离。开了四个小时回老家,我妈下车第一件事就是揉腰。
街上跑网约车的这款车越来越多。车商收车的时候,会直接问是不是私家车。只要VIN码里查到营运记录,收购价立马压一万五。营运版出厂价比私家车低快五万,三年后这些车流入二手市场,五六十万公里的里程,标价七八万,顺带把私家车残值也拖下水。
电池终身质保倒是有,不过得看清条款。首任车主,年里程不超三万,全程4S保养,事故走保险。一旦过户,第二任车主只能享受国家强制标准:八年十五万公里。第九年电池衰减到70%以下,换电池包得自掏八到十万。车商收车的时候,会把这笔“潜在支出”打五折算进残值里。
保养倒是省心。五千公里首保免费,之后每两万公里一次,三电检测、齿轮油、空滤、雨刷胶条,一次八百多。五年十万公里,总共五千出头。雅阁同样里程要一万一,电车确实省六千。只是高压系统检测必须回4S店,外面快修店不敢接活,怕触电。这就意味着议价权被4S店拿捏,以后人工费涨价,想砍价都没底气。
车机OTA倒是推送得勤快,一年推了七次更新,增加了三十多项功能。不过这些硬件——8155芯片、后排触控屏、十二颗超声波雷达——成本四千八,早就算在车价里了。传统油车中期改款才增配,电车把“改款”拆成OTA,等于让首批车主替后期用户提前埋单。更要命的是,400V平台没法通过OTA升级成800V,硬件天花板锁死,二手残值又被技术迭代削了一刀。
我不是说电车不好。只是这些藏在犄角旮旯里的成本,销售不会跟你细说。有固定车位、一年长途不超五次、打算开五年以上不换车,电车确实划算。可要是没桩、经常跑高速、三年就想换车,省下的油费大概率会以另一种方式还回去。
开了一年,我把保险单、充电记录、维修清单翻了个遍,用Excel做了张表。表格最后一行,写着“净节省:1423元/年”。我盯着这个数字看了会儿,关掉电脑,给车插上充电枪。充电桩的指示灯一闪一闪,显示屏上跳着“1.3元/度”。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