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预算,现在都卷成这样了?
说实话,我一开始还以为自己跟不上潮流,毕竟整个行业都在跑,别说15万以内的车了,连20万都变得像在买豪车一样拼命。
可是你知道的,行业的水很深。
我那天跟一个朋友聊天,他是修理厂的技术员。
他说:你要搞懂,这些新车的成本其实没想象中高。
我翻了翻照片,店里新拿到的Eπ007+,那激光雷达的线缆比我旧车的全车线还繁杂,把这车拆开,光装配这些传感器就花了不少时间。
关键是,供应链上,激光雷达现在的价格其实已经从几年前的每个10万降到差不多4-6万了。
这也就是说,车企在硬件上,成本下降了不少,但为什么车宽度越补越高,配置越搞越猛?我想了半天,也许是他们慢慢领会到:消费者不会只看硬件价钱,他们更看性能和体验。
这让我想到,之前公交公司换新车,为啥全都装上了监控、导航、自动调度?
其实就是硬件成本不高,技术升级带来的差异化才是真杀手锏。
但回到车里,比如那次我帮朋友试驾新车,他说:你看这车,动力直接让我刻板印象变成了‘性能超跑’。
他刚按下启动,小跑一下,就跟发射火箭似的冲出去。
其实用粗糙的心算:这车0-100应该在3.7秒左右,估算的,毕竟我没GPS测速器验证过。
我pk了一下周围两辆同级别运动型SUV,差不多贵个2万——性能上确实差别明显。
说到性能,还不得不提底盘调校。
我采了个即兴样本,站在车旁问了个销售:这车过弯旋转感强不强?
他就笑:稳得很,你要是真的喜欢激烈点,可以调个运动模式。
我觉得,走弯道的表现其实跟底盘调校有关系,别光看悬挂,调校调得要精准,还得看转向。如果悬挂调得太软,过弯就像晃泥浆,看得我都晕。
(这段先按下不表)
但让我觉得有趣的是,车内的配置也黑科技满满。
比如那激光雷达,14万级的标配,听着就像是给二手车装了光学人工智能。
我还记得那天逛经销时,朋友问销售:这激光雷达有用吗?
销售笑着:用就是超前,堵车时只要喊句‘你来吧’,它就帮你避开堵点,连带着把通勤变成‘带薪摸鱼局’。
我想,AI驱动的辅助系统,等于给车装了带你飞的副驾驶。
但安全方面,这车还真的不马虎。
我对比了个别车型,许多15万以内的车,安全配置还得加价。
这货直接就标配了5星标准,还拿了自动紧急刹车、盲点检测组合包。
电池保护更是关键。
我还特意问了个维修工:这电池能防什么?
他答:比你想象的还要严,车载防撞结构、热管理系统都挺扎实。
我前面自己还说了,成本在那,但这车在安全+性能上,好像明显站在了花费多点也值得的阵营里。
(再跑个题,朋友曾调侃我:还真想买?)
其实我心里也在琢磨,15万的底线还能装得下这些花里胡哨的配置?
我猜了下,平均一台车的生产成本,还得加上研发、销售、渠道利润,可能比较估算,车企把硬件成本降下来,运营、渠道利润其实还能抬一点。
说不定价格还能在13.99万左右维持,但配置真是肉眼可见的拉满。
但我又好奇,购车这事到底是谁在主导?
机构的调研一直在说,年轻人喜欢性能+智能。
我刚才翻看了些资料,数据估计,过去两年,年轻买家在15万级车里的占比已经超过了60%,而且趋势还在上升。
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很简单——他们更愿意花多点钱,挑个有趣、不会吃亏的车。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就是追求性价比的典型,但最近突然变了:非要买那啥激光雷达,觉得安全看得更远。—这是群体中的代表。
但我留个疑问:
会不会,未来的车都变成硬件拼装+算法调教?
就像我刚设想的,:多出来的配置和技术,难不成只是炫耀的样子?
而实际上,是否这些配置,真的能带来质变?
这是个有趣的猜测。
(其实我还没想好,像这种装24K钛合金级别传感器的车,能耐受多久?)
就像那次我看车的时候,销售一句话印象深刻:牌子好,配置顶,不一定耐用。
我想啊,未来若真全靠配置堆叠去吸引消费者——这也太卷了点吧?
我还注意到,最近一款新车的价格起点竟然跳到13.99万。
你说,这是不是个信号?
像我这种非专业用户都会觉得超值, but实际每个人心里都明白:
这钱,原来是性能和智能的门票。
嗯……偏偏我还在琢磨:
如果咱们假设这车用几年后保值率大概在50%左右,要不要再算算百公里成本。
以这个价格买车,前提是它没什么大事故、配件还算得起手。
(我自己心算了一下,平均百公里成本,大概在0.8元左右)—大概吧,不算波动。
这些配置背后,似乎都归结于一个点:我们不再只追求用车,而是用车的趣味性与未来感。
但我还是想说,真正能决定未来的,还是那点微妙的人心——
比如开车的那一刹那,会不会真有人情味?
你又怎么看呢?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