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最懂中国人的大众,终于被中国人逼疯了

大众ID.3最近又开始整活了,一口价干到了11万多。

那个最懂中国人的大众,终于被中国人逼疯了-有驾

讲真,看到这个价格,我第一反应不是“真香”,而是“大众老师的精神状态非常值得关心”。

大众ID.3,这个曾经顶着德系光环、想教中国人怎么做纯电车的老师傅,不装了,摊牌了,开始用价格战搞闪电战了。这已经不是什么市场策略了,这是一种态度,一种“我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的自爆式冲锋。如果说之前比亚迪是把蛋糕上最甜的奶油都刮走了,那大众这一刀,是直接把餐厅的桌子腿给卸了,就问你怕不怕?

这背后是什么?是恐惧。是对中国这片魔幻土地的深深恐惧。

过去,大众卖的是什么?是“德味”。是一种高级感的玄学。那个车标,那个关门声,那个扎实的底盘,就是一种宗教。买大众的人,买的不是车,是“让人放心”四个字。但到了电动爹时代,这套玩法坏了菜了。你的德味,在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面前,显得特别不务正业。就像一个修了一辈子金钟罩铁布衫的武林高手,突然发现对手直接掏出了激光枪,你那个内力,除了能让自己挨打的时候舒服一点,屁用没有。

所以ID.3的这次降价,本质上是一次“开窍”,或者说是“被逼开窍”。它悟了,彻底悟了。它终于明白,在中国市场,想活下去,不能靠讲故事,得靠掀桌子。

那个最懂中国人的大众,终于被中国人逼疯了-有驾

它掀桌子的第一个筹码,就是空间。你去看ID.3的数据,车长4米26,一个标准的小钢炮身材。但它的轴距,干到了快2米8。这是什么概念?这是魔法。这是把B级车的后排,用压缩毛巾技术,塞进了一台A级车的壳子里。写到这里我自己都笑了,大众的工程师要是看到我这么比喻,估计得提着扳手顺着网线来找我。

但这就是事实。我作为一个被后排空间折磨多年的中年人,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后排能不能让丈母娘舒舒服服地坐着,比你那个零百加速是三秒还是七秒重要一万倍。中国的家庭用车场景,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大众的工程师们,可能是在某个深夜,一边吃着煎饼果子,一边看着满大街的理想L9,突然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然后在设计图上疯狂地敲下三个字:加大!加大!加大!

那个最懂中国人的大众,终于被中国人逼疯了-有驾

于是,ID.3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一个披着高尔夫皮的帕萨特(后排限定版)。这种错位感,让它在同级别里成了一个bug级的存在。别的合资品牌还在纠结怎么把车壳子做得更好看,大众直接釜底抽薪,把里面的空间给你拉满了。同行看了也得傻,这哥们儿怎么不按套路出牌?最好的手段,果然是直接把餐厅爆了。

掀桌子的第二个筹码,是智能化。诶,我知道你要说大众的车机烂。是是是,以前的大众车机,那反应速度,跟树懒附体了一样,三体人看了都气活了。但这次ID.3不一样了,它开始“师夷长技以制夷”了。它知道自己搞不定,就找了科大讯飞。这就很聪明。

这哪是降价,这简直是掀桌子!

这就好比一个德国大厨,发现中国人不爱吃他做的酸菜肘子,他没有坚持“正宗”,而是果断在厨房里支了个摊儿,请了个川菜师傅来炒麻婆豆腐。味道地不地道另说,起码大家愿意进来吃了。内置了科大讯飞语音的ID.S5.0系统,虽然跟新势力那些已经快成精的AI还有差距,但起码做到了“能用”和“听得懂人话”。对于一个从大众油车换过来的老用户,这已经是史诗级进步了。

至于那个L2+级智能驾驶,听听就好。我一直认为,决定自动驾驶上限的,不是特斯拉的FSD,而是中国道路上神出鬼没的“老头乐”。在任何一个复杂的中国路口,只要一个戴着草帽的大爷骑着三轮车以一个诡异的角度斜插进来,你车上那堆雷达和摄像头就得集体宕机,CPU直接干烧。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所以,现阶段的所谓智能驾驶,本质上就是一个让你在高速上能稍微歇歇脚的“高级巡航”,别想太多。但能过,就是能过。大众有,这就行了。

那个最懂中国人的大众,终于被中国人逼疯了-有驾

最后,我们来聊聊ID.3的核心竞争力,那个最玄学,但也最致命的东西——品牌。

是,大众的光环在褪色。但它再怎么褪色,它也是大众。它是一个在中国耕耘了几十年,能让我们的父辈闭着眼睛都信赖的品牌。这种品牌惯性,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力量。会买新势力的人,是在拥抱未来;但会买大众纯电的人,是在用过去给自己买一个安心。

说起来我家的第一台车就是捷达,皮实耐用得像个怪物。这种根深蒂固的印象,不是几场发布会就能颠覆的。

那个最懂中国人的大众,终于被中国人逼疯了-有驾

当一个年轻人想买电车,但父母强烈反对,说那些新牌子不靠谱会倒闭的时候,一台11万多、空间巨大、挂着大众标的ID.3,就成了完美的“家庭折中方案”。它不够酷,但足够“正确”。它解决了主要矛盾,即“这是一台大众”,又满足了次要需求,即“它确实是台还不错的电车”。

所以,ID.3现在值得买吗?我的答案是,如果你信不过新势力那些花里胡哨的承诺,又受不了日系那套老掉牙的内饰,想找个便宜大碗、开着还算有点意思的电车,那这台被逼疯了的大众,可能是你唯一的答案。因为它的底盘,还真保留着那么一点所谓的“德味”,那种紧绷和扎实感,是很多新势力用空气悬挂也堆不出来的东西。这一点,很多新势力确实还得学。

买它,至少你不用跟家里人解释你的车为什么叫“宝宝巴士”或者“阿猫阿狗”。有时候,不尴尬,就是一种刚需。这,就是掀桌子式竞争的终极奥义:要么成仙,要么成盒,但大众选择了一条中间道路——成佛。渡人,也渡己。

本报(台/网)坚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积极向上的社会正能量。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核实处理。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