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回来,这事儿其实看起来挺简单,就是有人买了小米YU7,开着不太舒服,有异响,一气之下就直接卖车,还发了个声明,说跟小米“永世不得往来”。可细琢磨,这里边还真有点门道。到底是小题大做,还是小米真就有点糊弄事儿?
先从最开始说起。小米汽车,一上市就自带光环,雷军那“为梦想窒息”的劲头,直接把一帮数码粉、汽车迷点燃了。网上天天有一堆人吵着抢订单,交定金的跟押宝似的。可是,情怀终究顶不上成色,买车可不是换手机,出点bug随便OTA一下就能糊弄过去。铁皮不扎实,座椅响唧唧,心气儿再高的粉丝,日子久了也会憋出内伤。
这次闫闯的爆发,绝不是一天两天的怨念。据说,他之前就吐槽过小米SU7的提车体验,说是“史上最烂”。我心说,也忒夸张了点吧?可换位思考:那股高高在上的“厂家范儿”,一开口就是SOP(标准操作流程),客户哪有半点“用户是大爷”的感觉?你要是本来一肚子期待,结果现场跟抢菜市场白菜差不多,脸上的滤镜谁受得了?对着自己银子买回来的新车,他日盼夜想,最后被说成“您熬一熬,多开几天说不定异响也习惯了”,能不窝火吗?
再说那异响,说实话,国产、合资、进口啥车都有可能出点小毛病。关键看厂家态度。小米官方其实挺快出来回应的,可惜还是那一套,不是“建议多听音乐减少关注”,就是“车结构不影响行驶安全”。但大家买新车图的是啥?就图一个踏实顺溜。你整一堆高科技炫技,连最基本的行驶品质都保证不了,数码发烧友都得凉半截心,更别说普通车主。
还有那SU7 Ultra所谓的“碳纤维机盖”。四万多加价,听起来光芒万丈,真相呢?说是碳纤维,风道根本用不上,既不能降温又增加不了性能。车主一边交钱一边想,这回准能跟特斯拉打一打了。结果车还没出停车场,网上就被大V们扒了皮,厂家补偿一堆积分,改配服务能不能落地都成悬案。大伙光看直播就能笑掉牙,这不是车圈清流,是车圈“笑话”。
你说闫闯是不是蹭流量?肯定有点,咱们凡人买车吐槽,顶多发个朋友圈,没人看。人家大V一喷,连带着自己新视频也多了流量,这事别说他不知道。但这年代,难道只有靠粉饰太平、唱赞歌、闭眼夸耀才叫专业?有问题说问题,敢怒敢言起码说明他心里还有点火气,没完全投敌。
再说,小米为啥最近一出事就全网炸了锅?因为老百姓真的指望它能打破国外垄断,憋着劲看国产车出头。最早卖手机,就靠“性价比”打天下,口碑好到爆炸。大家觉得,手机能做好,造车也绝不含糊。但事实上,车和手机压根不是一码事。手机出错,关机重启,系统一升级就完事。车要真出点事儿,那是命,谁敢赌?就冲着这点严肃劲,品控问题、值不值那个价,就该被无限放大。毕竟,花几十万买的不只是雷老板发个朋友圈,更是家里老小出门的底气。
还有一点特别有意思,每次国产品牌长个儿,总有点自带“民族品牌光环”。但光环再亮,造出来的东西真不行,其实伤害反倒更大。大家吃过太多“情怀化妆”,敏感得很,厂家要是在信任上出点问题,一下子就全盘崩了。网友撕得越狠,说明用户关心得越深。你要说闫闯是在报复,那你举个例子,谁家真做到了服务和品控让人挑不出毛病,骂得住的人家少吗?
很多人问:值不值得为了小异响就把车卖了,今后再也不买小米了?其实这不是一辆YU7的事儿,是一种心态的崩塌。闫闯当初怎么捧小米,现在就怎么亲手送葬小米。从铁杆粉到路人甚至转黑,一切都不是偶然。厂家要是把问题揣兜里琢磨琢磨,收敛点做市场,别光忙着秀机会、拼数字,可能没谁会为一句“异响正常”大动肝火。问题在于,每一次用户提的问题,都看作流氓泼皮的挑刺,没把客户的声音真当回事。这事搁谁身上久了都心寒。
说到底,小米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不是流量、不是炒作,是彻底失了“做事靠底子”的初心。你新品能搞噱头,能做营销,但最终还得用产品说服人。铁粉一次两次可以为情怀买单,可真当买完车被质量问题“教育”两个月,谁还愿意再信?
咱们不妨设想下,如果今天不是闫闯卖车,而是一个普通无名的小伙开着YU7裂了心,一天天在贴吧求人解答,厂家会不会真搭理?互联网的声音可以帮你捧,也能让你掉价。随着这事不断发酵,有的人表示还继续相信有改进的可能,希望新批次没有这样的问题,有的人已经心凉,觉得这些国产新势力不过如此。
两边吵来吵去,其实说到底,还是厂商和用户之间那点子信任。车主花钱买的不只是个冷冰冰的壳儿加四个轮子,更是对品牌的情感和安全依赖。厂家动嘴不如动手,少点遮掩多点实在。出了问题,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想着推锅、糊弄消费者。
再看网友的反应。有人上纲上线:“闫闯敢说实话!”有人冷嘲热讽:“蹭流量蹭出新高度!”可谁都没法否认,汽车这行业的门槛是底线。用户大可以宽容品牌成长的过程,但没法接受刚上市就顶着行业标杆名头,结果交车体验拉胯、品控花样翻新、技术吸金为先。现在的汽车市场,国产车群雄逐鹿,拼的是谁先用真本事把对手拍死,而不是谁能靠热搜跟营销刷出朋友圈的热度。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异响、配置争议、初批车主骂道,其实都不新鲜。新势力车企总容易头三脚热。造车门槛没那么低,万事全凭细节深耕。厂家老看着那帮“眼红的对手”、“抓热度的大V”,没想明白其实最该尊重的是掏钱买单的用户。数码圈的foo dog粉变成汽车圈可不是理所应当。消费者“爱你就能包容你所有缺点”,那是自家亲戚,买车是做投资,投资要回报的。
闫闯这事,照镜子照的是小米,也是照整个国产新势力的态度。是宁愿虚心听骂不停改进,还是把用户声音当成噪音赶紧滤掉?中国汽车梦不是靠怼人、怼喷子就能实现的,是真把好车做出来,不糊弄、不含糊,每个用户用着都挺顺心,才算大道起步。
最后,不妨再问一句,我们现在买车,到底图啥?牌子?梦想?营销?海报上的参数?显然都不是核心。你能让我上路就安心,就算是质朴的好,也比天天打鸡血式的宣传靠谱百万倍。国产新势力,要想长久,还得老老实实回锅里添点实料,不然,粉再怎么多,真等质量、体验塌方,还不是各走各的?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