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男人心里,多半都藏着台四驱车的影子。
不管是泥泞的山路,还是结着冰的路面,四个轮子一起使劲儿,那种稳稳当当的感觉,就像脚踩钉鞋走在泥泞地里,踏实得很,去哪儿都有底气。
可惜啊,钱包不争气。传统的四驱车,要么市区开着油耗表蹭蹭往上跳,加一箱油跑不了几天;价格更是让人望而却步,真要想玩上正经的四驱,没 30 万根本下不来。多少老爷们儿只能隔着 4S 店的玻璃瞅,心里直痒痒,那股无奈劲儿,懂的都懂。
直到长城 Hi4 冒出来,才把这 “男人梦” 拽到了 15 万价位,还是油电混动的。我这开了十几年车的老司机都忍不住感慨:技术创新才是真能耐,一下子把门槛给拉下来了!
长城 Hi4 到底凭啥这么牛?关键是他们不按常理出牌,把传统的三电机架构精简成了双电机。前桥那个电机和变速箱凑一块儿,本事可不小 —— 既能发电,又能拉着车子跑,需要的时候还能当 “电子离合” 使,一下子省了不少事儿。后桥单独安了个电机,专门管后轮的动力输出。就这么一改,直接少了一个电机,整车重量轻了 80 公斤,差不多少了一个成年人的体重!
就拿二代哈弗枭龙 MAX 来说,13.18 万就能开上一台正经的混动四驱 SUV,限时换新价才 11.68 万!这价格,比我去年买的那台两驱合资 SUV 还便宜两万多,跟同级别三电机的四驱车比,直接省出 6 万块。我低头喝口奶茶的功夫,相当于省出了台最新款 iPhone,这买卖太值了!
四驱系统真就这么值得掏钱?那必须的。四驱车不光是脸上有光,更是实打实的安全保障。有数据说,同样的条件下,四驱车的事故率比两驱车低了一半还多!下雨天路滑,两驱车后轮空转打滑的时候,四驱车能把劲儿匀给四个轮子,跑起来稳得像钉在地上;雪天里,两驱车慢慢挪甚至动不动就停下,四驱车照样能平稳往前跑。
爬陡坡的时候更明显,车子重心往后移,四驱车后轮抓地力一下子就上来了,既不打滑,也不会磕磕绊绊往前蹭。
长城 Hi4 把四驱玩出了新花样。以前总觉得四驱车是 “油老虎”,长城偏不这么干。Hi4 带了个 “三擎九模” 的智能系统,进了城就切成纯电模式,每公里才花 4 分钱。从小区开到公司,来回也就 2 块钱,比坐公交还便宜。就算电跑光了,枭龙 MAX 的百公里馈电油耗才 4.2 升,比我那台 1.6L 的两驱车还省,上次加 200 块油,愣是跑了 500 多公里。
高速上更机灵,车速超过 63 公里的时候,会自动把后桥半轴断开,跟装了个 “节能离合器” 似的,油耗还能再降 0.7 升。堵车的时候,它还能双轴回收能量,踩刹车的时候顺便给电池充点电,这相当于路上还能薅点 “羊毛” 呢。
这套系统背后,可是 3558 名工程师折腾了 20 年才弄出来的。就说那台混动专用发动机,光配方就改了 27 回,油底壳换了 18 个版本,最后把热效率提到了 41.5%。电机用的是航空级的扁线,连轴承润滑油都是专门配的,电能转化效率超过了 97%,难怪这么省电。
上市前,Hi4 还被拉到全球 76 种极端环境里折腾:在漠河零下 40℃的冰面上,连着跑了三天三夜;在中东 50℃的沙漠里,怠速开着空调烤了 72 小时;在昆仑山 4800 米的高原上,硬逼着往上爬坡。这哪是测试,简直是给车 “上刑” 啊!
最让我佩服的是长城的 “用户思维”。Hi4 那些贴心功能,都是听了 1026 组车主的反馈,一点点改出来的。有车主说高速巡航油耗高,工程师就搞出了智能解耦系统;有人觉得设置太麻烦,他们就把常用功能挪到中控首页,就算是新手,一眼也能看明白。
长城用 Hi4 证明了一件事:高端技术不该只有有钱人能玩。靠着结构创新和材料突破,他们把原本 20 多万才能体验到的四驱性能,妥妥地塞进了 15 万以内。现在国内新能源市场里,30 万以上的车,一半是四驱;可经济型 SUV 里,四驱还占不到 5%,这说明四驱技术普及的空间大着呢。
长城说 “未来哈弗新能源只做四驱”,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
当四驱从少数人的玩具变成普通家庭也能拥有的配置,当安全性能不再跟价格挂钩,这背后其实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着跑到自己领跑的转变。
说真的,我开了这么多年车,看着国产车从模仿到自己搞创新,一步步走到现在。长城 Hi4 这次是真让我眼前一亮,不光让人看到技术过硬才是硬道理,更让我对国产车越来越有信心。
要是你正打算换车,尤其是住在北方,冬天雨雪多的朋友,真建议去试试这台亲民的四驱车。花两驱的钱,买个四驱的安全,这事儿多划算啊!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