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科幻场景的飞行汽车,如今正从概念迈向现实。2026年成为行业量产关键节点,中国车企扎堆布局,政策、技术、资本多轮驱动,一场重塑城市出行格局的变革已然开启。
车企竞逐低空蓝海,量产时间表密集公布。小鹏汽车投入数十亿元研发7代原型机,董事长何小鹏宣布2026年将交付全球首款“汽车+飞机”折叠飞行汽车;广汽集团首发量产型飞行汽车GOVY AirCab,定价不超168万元,2025年启动粤港澳示范运营,2026年底交付。长安汽车设立飞行汽车合资公司,计划2030年推出航线飞行汽车;吉利沃飞长空力争2026年完成适航认证,亿航智能EH216-S已拿下全球首张适航证。产业端更传来重磅消息,广州落地全球首个万辆级飞行汽车工厂,试产阶段实现30分钟一台下线,标志着行业迈入规模化制造阶段。
技术突破与产业链复用破解商业化瓶颈。固态电池与碳纤维材料的应用,让飞行汽车性能大幅提升:亿航智能完成全球首次eVTOL固态电池飞行试验,广汽飞行汽车90%采用碳纤维,重量仅为传统车身三分之一,续航可达400公里。得益于与新能源汽车70%的核心技术共性,小鹏等企业通过“技术复用”降低研发成本,其导航技术源自电动车自动泊车算法,机器人灵活度技术脱胎于汽车底盘系统。
政策与资本双向加持,应用场景持续拓展。全国20余个城市纳入国家级低空经济试点,深圳出台国内首部低空经济法规,广州实现“15分钟低空飞行审批”,成都推出14条扶持政策。商业化场景多点开花,广州开通白云机场至南沙自贸区的商务通勤航线,成都试运营都江堰至青城山低空文旅航线,杭州启动西湖低空游览项目,部分航线上座率超65%。资本热情空前高涨,2024年中国eVTOL领域融资超60起,企业纷纷斩获国际大额订单,摩根士丹利预测2030年行业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元,2050年增至9万亿美元。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