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汽车的冰火两重天:纯电初起,增程大跌,转型阵痛如何破局?
今天的热搜榜上,虽然看不到理想汽车的身影,但这家造车新势力正经历着自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最新数据显示,理想汽车10月份交付31767辆,这已经是自6月份以来连续第5个月销量同比下跌,跌幅高达38.25%。
曾经凭借“家庭用车”定位和增程技术风光无限的理想,如今陷入了“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困境——纯电车型刚刚起步,增程系列却全线溃败。
增程护城河被攻破,L系列全线下跌
回顾2025年初,理想汽车还信心满满地设定了70万辆的年销目标。但不到半年,这个目标就被迫下调至64万辆。
为何会出现如此大的转折?看看10月份的销量数据就明白了:理想L6跌破万辆,环比下滑21%;L7从上月的6006辆下降为4347辆;L8和L9也分别下滑至2183辆和2130辆。曾经支撑理想登顶新势力销冠的L系列,如今全线溃败。
究其原因,市场竞争的加剧是理想增程车型滑坡的主要因素。问界、领克、腾势等品牌纷纷推出竞品,理想在高端SUV市场的优势受到严重冲击。曾经被视为理想独家法宝的“冰箱彩电大沙发”,现在已经成为竞争对手的标配。
更让理想雪上加霜的是,整个增程式电动车市场正在萎缩。乘联会数据显示,10月份增程式电动车批发销量同比下滑1.9%,零售同比下滑7.7%——这已经是增程式电动车连续第四个月同比下滑。
纯电初现锋芒,但难挑大梁
在增程系列节节败退的同时,理想的纯电车型却展现出一定的潜力。10月份,理想i8销量为5749辆,连续第二个月稳定在5700辆规模,基本达到李想制定的“稳定后6000辆/月”的目标。
第二款纯电SUV理想i6在首个完整交付月也交出了5775辆的成绩。李想曾透露,理想i6上市后订单超过七万台,远超预期。
然而,两款纯电车型合计约1.3万辆的月销量,远不足以弥补增程系列下滑造成的缺口。更何况,理想的纯电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不久前理想MEGA的起火召回事件,让其在品牌形象等方面遭遇考验。
战略调整,理想如何破局?
面对困局,理想汽车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5月份,理想L系列全系焕新,硬件和软件均迎来大幅调整升级。全系标配ATL全天候激光雷达,L7和L8升级为双腔空气悬挂,Max版本还配备了52度的大电池,纯电续航可达280公里。
10月20日,理想还突然宣布对其L系列车型推出“保险补贴”政策,部分车型优惠可达4万元以上,实质上就是“变相降价”。
在组织架构上,理想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在零售侧推行“战区制”,随后又调整为“销售”部。最新的消息是,理想汽车CFO李铁管理的组织与财经群组下的“组织部”与“人力资源”整合为“人力资源”,并入产品与战略群组。
出海也成为理想的战略重点。2025年被理想定为“海外业务正式启动元年”,正在招募多个国家的销售副总裁。但海外市场的开拓需要时间,短期内难以看到显著的销量增长。
前景展望,理想的转型阵痛还要持续多久?
从整个行业背景看,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10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月度新车销量在历史上首次超过了汽车新车总销量的50%。这意味着市场竞争已经从“蓝海”转向“红海”,从增量开拓变为存量替换。
在这场残酷的淘汰赛中,理想汽车正面临双重挑战:一方面要守住增程市场的基本盘,另一方面要在纯电市场迎头赶上。
李想曾言,“2025年是理想汽车正式进入纯电SUV的第一年,我内心的目标是:到今年年底,我们在高端纯电赛道能‘保五争三’。”但从目前的销量数据来看,理想与一线纯电品牌仍有差距。
更为棘手的是,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行业竞争焦点正从上半场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转向下半场的“一脑”(智能驾驶)。在这场智能化的竞赛中,理想必须迎头赶上。
理想的当务之急,是找到纯电和增程两条产品线的平衡点,在稳定增程销量的同时,加速纯电车型的市场拓展。否则,这种“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局面,可能会持续更长时间。
对于消费者来说,理想汽车的转型阵痛也许是个机会——在理想试图挽救销量的时候,购车优惠力度可能会更大。但对于理想汽车自身,这场生死考验,才刚刚开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