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4年中国新出生的宝宝数量达到954万啦,这个数字终于迎来了久违的回升,令不少母婴行业的朋友们暂时松了一口气,但大家都知道,不能忽略一个关键点:这个数字和2016年的1883万比起来,差得远呢,好像腰斩了似的。龙年的生育浪潮虽然来了,但还没能扭转那长时间的下降趋势。
这边再说一下,日本那边传来的消息更让人觉得得引起注意:2024年,刚出生的小宝宝只有68.6万,是首次跌破70万的关口。而且,宠物的数量也已经飙升到1590万,首次超越了新出生的婴儿数量。
在这个人口变动的大背景下,日本顶尖婴儿推车品牌AirBuggy的转型轨迹成了大家热议的话题。这个曾经专注于高端婴童市场的品牌,把航空级铝合金车架、灵敏的手刹等关键技术,拿到宠物推车上用,结果一款售价600美元的产品,居然在韩国电商平台的销量比它的婴儿推车还要火。
面对类似的人口压力,中国母婴行业是否能照搬这种“抄作业”式的突破路径呢?得从数据的本质、行业现状,以及核心竞争力这三个方面,好好分析一番。
新生儿数量的起伏从来不是单纯的数字变动,而是直接改变行业生态的关键因素。
从2016年的1883万骤降到2023年的902万,经历了一次几乎被腰斩的变化,再加上2024年5.8%的同比增长,眼下中国的母婴行业正处在存量竞赛和结构优化的交界点上。
这种变动带来的直观影响已经逐步浮现出来,妇产医院和月子中心联系最紧密,曾经一床难求的景象也慢慢减少了。
早教中心和托育机构跟着压力增大,招生日益困难,一些中小规模的机构也陷入了生存的困境。与此同时,幼儿园关闭的消息不断传出,童装市场也陷入了同质化严重、价格战不断的局面。这种按年龄阶段逐步推进的行业变动,归根到底是人口红利逐渐耗尽带来的必然发展。
有机构预计,到了2025年,中国母婴市场规模会突破4.6万亿。这背后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方面是Z世代父母推动的消费升级,超过80%的母婴消费者会仔细研究再做选择,这事儿也促进了产品向更高品质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二是,拥有1.9亿4到14岁中大童的庞大存量人群,为儿童个护、智能装备等细分市场带来了不少发展的空间。
更让人留意的是,它的经济迅速崛起:到2024年,中国城镇宠物猫狗的总数已经超过1.24亿只,市场规模达到了3002亿元,每只宠物的年均花费超过2000元,而且,消费重点也从单纯的食品转变为服务和情感方面的需求。
AirBuggy的转变并不单纯算是跨界,而是对自身核心优势的准确提炼和再利用,这为行业树立了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在日本生育率持续下降(2022年已经降到1.26)的背景下,这个品牌没有陷入婴儿推车市场的价格内卷,而是重新定义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其要点就在于: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不在于锁定某类用户,而在于能满足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底层需求的能力。
虽然婴儿和宠物算不上一回事,但两者都非常在意安全又舒适的出行体验,而且他们的决策者都乐意为品质多花点钱。所以,基于这个想法,AirBuggy专注于婴儿推车的核心技术研发。
飞行级铝合金车架带来的轻巧不沉重,充气减震轮胎带来的顺畅体验,以及灵敏手刹确保的安全性,全部都被完美引入到了宠物推车的设计里。
日本孩子越来越少,毛孩子愈来愈多,这现象可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宠物市场也是走着类似的路子。智能喂食器、自动猫砂盆啥的,今年销售额都涨了120%,宠物医疗和殡葬这些情感消费也从小众变成了大众市场。
AirBuggy的例子说明:当某个特定群体的需求逐渐缩减时,把积累的技术、工艺和对用户心理的洞察转移到需求增长的类似场景,远比死守现有市场更划算、更有效。
对于AirBuggy的火爆,咱们中国的母婴公司,要说能不能直接照搬,答案不那么简单,是不是能做到,要看能不能将自身优势和市场实际情况拿捏得恰到好处。
中国市场有两个天然的优势,第一,母婴行业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实力,领头企业在供应链数字化和产品安全标准等领域建立了墙垒。
孩子王、爱婴室等品牌靠会员体系和专业服务树立了用户的信赖感,有的制造商掌握了高端婴童产品的关键工艺,这些技术完全可以搬到宠物用品市场上去用。
第二点,宠物产业的迅猛发展开辟了很大的发展空间,预计到2028年,市场总规模会达到1.15万亿元,而且随着人们对科学养宠和优质生活的追求不断提升,这与母婴消费的趋势也是高度吻合的。
不过,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也不少。比如说,需求上的不同造成的匹配难题,婴儿推车和宠物推车在安全要求和使用目的上本身就不一样,光是套用技术,未必行得通,说不定还会遇到不适应的情况。
还有个问题就是品牌认知的转换成本,毕竟母婴品牌在人们心里代表的是育儿方面的专业,想让这个形象自然延伸到宠物领域,能不能顺利实现,还得打个问号。
更让人担心的,是行业里的激烈竞争,部分母婴企业已经陷入了压低价格的死循环,缺少向转型迈进所必需的研发支持和长远眼光。
AirBuggy的真正意义不在于给母婴转向宠物这个固定套路,而在于表明了一种思维角度:随着人口结构的变革,商家得从依赖特定人群,转变为聚焦核心价值。
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代表着三条更切实可行的道路,而不是照搬别人的方式。
其中一条路就是深入挖掘既有市场。毕竟,婴儿出生数减少这事儿沒得逆转,不如把目光投向服务周期更长的中大童市场。
数据显示,6-14岁这段年龄段的中大童人数接近1.6亿,占0-17岁儿童总数的54%。而儿童牙膏、护肤等细分领域依然属于未被充分开拓的蓝海市场。
母婴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的安全规范和设计实力,扩大产品范围,延长客户的使用周期。
路径二就算是核心技能的跨界拓展啦。有些公司已经开始试水,比如擅长婴童安全座椅的企业,利用自己在结构设计和材料方面的优势,开发宠物安全座椅,适合汽车出行的场合。专注母婴护理的品牌,也会把无刺激配方的技术用到宠物洗护产品上。
这种拓展既能发挥原有的核心优势,又恰好满足了宠物主对品质的追求。
第三条路径就是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的结合体,国家正在推行育儿补贴、扩大托育服务,以及增加个税专项扣除这些措施,来减轻大家的生育压力。像湖北天门这些试点地区,出生人口已经明显上升了。
企业可以重点关注政策扶持的托幼一体化、母婴健康等方面,同时也可以布局宠物经济中的快速增长板块,打造母婴和宠物双轮驱动的格局。
人口的列车从未因为行业期待而减速,2024年中国新生婴儿的短暂上升更像是长期下降趋势中的一段小波动。
结语
AirBuggy的经历提醒我们,真正能打破局面的方法,不是在模仿别人的转型路线,而是在于挖掘自己那份无法取代的核心优势。
对于中国的母婴企业来说,别太在意是不是在抄作业,不如专注于加强自身的技术积淀和对用户的了解。无论是照顾孩子还是宠物,大家对安全、品质和情感的需求始终如一,抓住这些不变的价值,才能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稳住脚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