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关部门正在考虑要对汽车的隐藏式门把手“动刀子”,连半隐藏式都要加装机械结构,说白了就是担心大家被时髦玩意儿坑。汽车圈这些年为了追求“新鲜感”,各种伪创新一个接一个,结果不少都成了添堵的源头。讲真,这股“宁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歪风得刹一刹了。
其实,隐藏式门把手这事儿刚出来那会儿,让一众电动汽车打着“降低风阻”“线条流畅”的旗号把它供上神坛。好看是好看,但用的人多了,毛病才渐渐暴露出来。不幸的是,这种毛病不是简单的小故障,而是能把人命卡在门外的致命隐患。
就说那起大家都知道的豪华电动汽车事故,车撞了起火,车外救援人员愣是被锁死的隐藏式门把手挡在外面,眼睁睁看着里面的人没逃出来,烧得让人揪心。这事儿并不是孤例,类似的事故还有不少。门把手本来该救命的关键时刻,结果成了巨大障碍,说它是“创新”实在有点不厚道。
特别是电动汽车这块,由于大电池,说燃就燃,一烧就是猛火。据央视的专家说,电车起火后车内人员的逃生窗口也就一分钟左右。这时候要是门把手自动收回卡死,还断电不给开,真是多一秒都嫌多。不光应急时掉链子,平日用着也够让人糟心。比如说在北方,冬天门把手被冻住,得用热水使劲浇,有时候还不敢用太猛怕把手断了。不仅这样,各种感应失灵、解锁失效,平时开门都能让车主心塞一整天,真是吃力不讨好。
问题是,即使事故频发,很多新势力车企一根筋地坚持用这套设计,你说是爱美还是死要面子不知道。行业里“新瓶装旧酒”的花活远不止这一样。还有什么集成大屏,把所有操作都塞进中控屏,看着挺高科技,实操起来麻烦得要命。原来调空调就拧个旋钮,现在要点好几下,来回翻界面,开个车能忙成猴。更别说芯片运算跟不上,三五年以后大屏点半天没反应,倒是在外头“低头族”练习得很熟练。
再看看那些主打的“黑科技”,什么零重力座椅,说白了就是增加个腿托,后面还跟着什么超大电视、车载冰箱。这些在传统车企里一直就没流行起来,原因简单,很难兼顾电池、用电安全,还会增加电缆、发热等安全隐患。电池本身就宝贵,家里冰箱搬进车里,长途旅行一开空调一开冰箱,一不小心坐等抛锚——关键是这些“新功能”没啥实用性,多数人买了也就图个新鲜,真指望用还是得靠传统配置。至于安全问题,冰箱、电视加一起的线路和负荷轻轻松松把螺丝拧过劲,一旦起火,车烧起来比点炮仗都快。
辅助驾驶技术更是被吹得神乎其神,动不动就挂上“自动驾驶”的牌子,实际上多数还是辅助驾驶。权威部门捅破窗户纸之后,大家才发现这不就是油车的老底,换个马甲而已。宣传能吹得上天,实际离真自动驾驶还有十万八千里。
再看用户体验,电动汽车的创新有多少是真正站在用户的角度?折腾半天,门把手成了闹心的绊脚石,中控大屏成了“电子宠物”,芯片卡顿成了家常便饭。设计师一门心思追潮流,却忽略了用车的基本诉求。就像有些人追新手机,什么瀑布屏、弹出式摄像头,实际体验下来还是觉得“码字方便、不卡顿”才最重要。车也是一样,方便、安全才是硬道理。
有时候这些创新看着挺带劲,实际是“偷梁换柱”。比如隐藏式门把手,明明有现成的老结构可以应急逃生,为什么非要用电驱动并且关得密不透风?门把手丢了风阻能差多少?真救命的时候一点用没有,人命关天不该被这些噱头耽误。更有甚者,一些车主发现自己车“高科技”用几天就掉链子,想找厂家投诉,客服一张嘴:“这是新功能,适应期,升级就好了!”讲真,醒一醒吧,好东西不等于新东西,新东西不等于好东西。
对于这些亮眼的变化,监管部门动手收一收,倒不是多管闲事,而是车主们该吃的亏、该掉的坑已经摔够了。汽车这玩意用了上百年,从马车进化到现在,安全和实用始终是大头。稍微有点责任心的汽车厂商不可能拿车主生命开玩笑,创新和安全二选一,这笔账怎么算心里有数。与其做个噱头营销的搬运工,不如认真研究怎么让车主用着踏实,用着顺手。
不得不承认,现在的车市花样百出,但并不是所有的“更新换代”都算进步。看不见的排名、听不懂的技术、用不上的功能太多了,真的还不如做回老三样,车门好开、按键好用、安全有保障。大风浪过后,才知道什么稳得住。
本平台致力于传播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正能量信息,若发现内容有误或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将认真核实并改进。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