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0年代南方农村,最大的乡民新闻大概就是,谁家有辆自己心仪的摩托车,特别是那种一看就知道不一样的洪都125两冲程(还是进口雅马哈发动机的),就会被周围人偷偷偷偷地羡慕一阵子。
我记得我哥弟的小刘表弟,结婚那年,花了10000块多,把那洪都125买了回来。那车子看着就是不同,把农村路上的牛头马面都比了个头,灰头土脸的农村路面,骑个洪都125,感觉就像城市里的跑车一样。那大块头,显得比大多数哥们儿骑的嘉陵50大个一圈——别说,天然带点高贵感。
车子是日本雅马哈的,米库尼化油器装的,发动机那叫一个脆响。每次启动,都像开炮似的,长排气筒里冒出淡淡的青烟,轻轻一踩油门,那钢音就从喇叭口里炸出来,远远就能听出来。哥们儿说:洪都125就是南昌造的,质量还可以,开着有劲得很。我那会儿还特意翻了翻他的相册,有一张他骑着那车在乡间国道上飙到110公里时速,还被他媳妇大叫着:‘慢点行吗,害怕!’那天我看了直笑,他越兴奋油门踩得越深,媳妇的脸都变绿色了。
洪都125算是神车了。也就那会儿,能用十几万买个国产雅马哈的车,谁还能买得到进口那款?我知道的一点,小题大做了——那会儿洪都就是本田登陆国内的第一批车型。我要是说,那车的发动机是进口的雅马哈,又有点像在炫耀?也不无道理。国产那些山寨机器,打不着半天的情况,真是屡见不鲜。
我还记得,我和老婆那会儿刚订婚,第一辆摩托车也是洪都125,当时骑了14年后,转给了他舅舅,还是稳得很。感觉那车就像个老朋友,历经风雨还活蹦乱跳——说不定,这也是它的神韵吧。
当然啦,洪都125其实和南方125挺像的,都是两冲的。说实话,那时候油耗都喝祖宗,每百公里油耗得算算,不确定大概在4-5升之间(这个不算精准,就是心里感受)。要说差别,进口雅马哈发动机确实更省油点,国产机打不着,刹那间就卡壳在半路上。记得我曾经碰到过朋友卖车,说:要不是进口那台雅马哈,可能早就打不着火了。这点,真挺神奇。
有趣的是,那会儿价格差别也挺大——洪都125,9700块;而城里的警用摩托,跟它差不多款式,价格差不多也在那样的水平。天啊,那会儿我还记得合肥的自行车厂,摆出一辆王冠250,标价3860块,懒得想都知道,那时候自己买车,选的标准也不过是能跑得快点,油耗能便宜点。。
至于品质嘛,洪都和南方那一拨摩托,差不多属于喝油祖宗那档,油箱里喝油似的。听说那时候喷油系统调得不好,容易搁半路打不着,这事儿让我还是挺烦的——每天上学骑这个,心里总有点担心能不能躲过那次卡壳。
(这段先按下不表)话说回来,骑车能飙到110公里时速,那还是挺惊险的。你有没有试过,把车子调得最大极限?我猜,没细想过吧?智商在线的骑手,知道油门和刹车的微妙关系,能让车跑得比乡道上人撒腿跑还快。
也许不只是速度的问题,还是那份风驰电掣的快感,折射出那个年代青涩的拼劲。你说,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怎么就会被一辆摩托车迷住?那真是个奇妙的问题。等会儿,想象一下:那会儿一家人在村头吹着风,远处有人骑出一阵钢音,乡亲们都用异样的眼光看着——那车是哪买的,牛都不敢跑了。
想问一句,你知道现在的摩托车,为什么还会有人喜欢听声? 还是那点钢音给人带来的认知感?还是市场上那点后劲比较强——毕竟,老牌神车就像个老艺人,永远有它的迷人之处。如今,电子燃油喷射已成主流,从前那种喝油祖宗的感觉,还会不会再出现?也不知道。
——未来当你骑着新车跑在高速公路上,回头一看,那个年代的洪都125还在我脑海里荡漾,不知道未来会不会再出现新时代的洪都,还是得靠那钢音留存在记忆里?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