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上海车展,可能是我入行这么多年以来,参加过的最“魔幻”的一届车展。
往年的车展是香车美女、觥筹交错,今年却像进了战场——媒体日当天100多辆新车扎堆发布,展台租金按每平米1500元起步计算,车企老板们穿着西装在展台前擦汗,连特斯拉都“任性”地缺席。
更夸张的是,原本躲在幕后的芯片工程师、电池技术员,居然和车企老总们抢起了展台。
这场景,活脱脱像《三国演义》里群雄争霸的戏码。
先说最直观的感受:这届车企集体过上了“苦日子”。
起亚、雪铁龙这些合资品牌直接玩消失,玛莎拉蒂、兰博基尼这种超豪华品牌也懒得露面,连上海本地的特斯拉都“稳如老狗”地缺席。
按照行业人士算的账,租个1500平米的展位就得花上千万,还得搭上百万的搭建费。
现在车企精得跟猴似的——蔚来把三个子品牌塞进俩展台,理想直接玩“帐篷发布会”,连车模都成了稀罕物。
最绝的是发布会时长,20分钟讲完配置、价格、售后,连相声演员都得提前下岗。
这背后藏着行业剧变。
五年前车企还能靠“生态化反”“用户共创”忽悠资本,现在全行业都学会了“说人话”。
某车企总监在发布会上直接甩出价格表:“我们车价15万,电池组能用8年,修车比换手机还便宜。”台下媒体当场掏出手机拍照的架势,活像菜市场抢特价鸡蛋。
更讽刺的是,往年靠PPT造车圈钱的新势力,现在反倒被传统车企的“价格屠夫”按在地上摩擦。
媒体圈的日子也不好过。
你见过车企老板亲自端着咖啡给记者续杯的吗?
长城魏建军在展台当“店小二”的照片都传疯了。
龚俊、樊振东这些顶流代言人走红毯时,粉丝尖叫声差点掀翻顶棚。
但更多时候,媒体人像赶场子的社畜——中午12点到馆,蹲四个发布会,下午4点啃冷掉的盒饭,晚上还要写稿到凌晨。
更离谱的是某些车企使阴招,扫码送充电宝就把记者骗进包围圈,生怕同行多抢走几个流量。
不过仔细想想,媒体人也没资格抱怨。
现在的新车满大街都长着同一张脸:续航600公里起步,激光雷达当摆设,车机系统满屏弹窗。
某车企工程师私下吐槽:“我们现在就像手机厂,把骁龙8 Gen3芯片塞进车里,再给语音助手加两句东北腔,就能开发布会了。”更窒息的是政策收紧,以前能吹“L4自动驾驶”的现在只能说“辅助驾驶”,连“接管”这种词都成了禁忌。
真正的高光时刻属于那些“闷声发财”的供应商。
往年缩在角落的芯片展区,今年居然和车企平起平坐。
地平线的征程系列芯片、黑芝麻的DMS方案,连做电源管理的小公司都敢说“打破国外垄断”。
最震撼的是宁德时代展区,12C超充电池号称充电5分钟跑300公里,钠离子电池在零下30度照样给力。
华为ADS 4系统支持“高速L3”的消息传出后,隔壁德系车企代表脸色都绿了——这哪是车展,分明是科技公司的路演现场。
要说最憋屈的还得是老外们。
大众、宝马的高管们攥着名片满场跑,见到中国工程师就拉住问:“你们那个800V平台真能兼容全球电压?”某法国车企采购总监在极氪展台转了三圈,最后塞给销售一张名片:“我们北欧总代想谈谈代理的事。”更戏剧性的是迪拜土豪组团来买极石汽车,这款在国内销量平平的SUV,愣是在中东卖出1万多台。
看着展商们举着翻译器满场飞的样子,突然觉得中国汽车出海,简直像学霸去教歪果仁做题。
这场变革早就在产业链里暗流涌动。
以前车企吃肉,供应商喝汤,现在反过来了——英伟达的Orin芯片成了智能驾驶的“入场券”,博世的线控底盘能决定整车性能。
某新势力CTO私下承认:“我们就像组装厂,核心部件全靠供应商。”更残酷的是淘汰赛加速,博世中国区总裁在闭门会上直言:“未来能活下来的Tier1(一级供应商),要么有独家技术,要么给车企当贴身管家。”
逛完三天车展,最深的感触是:汽车行业正在经历“去魅化”。
曾经被神化的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现在成了基础配置;曾经靠营销忽悠的PPT车企,现在被供应链掐着脖子走;曾经只配给车企端茶倒水的供应商,现在能和老总们同桌谈判。
这场景,像极了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当展馆里的芯片工程师和车企销售为了客户争得面红耳赤时,当德国车企代表追着中国工程师要技术细节时,当媒体人刷着手机看直播时,这场汽车产业的权力重构早已悄然完成。
下一个问题是:当汽车变成带轮子的智能终端,当供应商掌握核心话语权,那些曾经叱咤风云的车企巨头,还能保住自己的江湖地位吗?
各位看官老爷,你们觉得这届车展最大的赢家是谁?
是闷声发财的供应商?
是精打细算的车企?
还是忙着抢流量的媒体?
欢迎在评论区畅所欲言!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