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坛秘闻!九十年代老面包,竟能“喝”赢当代油老虎?
诸位看官,今儿个咱聊点劲爆的!
这年头,电动车市场厮杀惨烈,续航焦虑快成都市病了。
谁知我翻史料,发现九十年代的天津大发,百公里油耗竟压到惊人的4.9升!
我当场石化,莫非咱们呕心沥血搞出的高科技,反倒不如老祖宗的“土方子”?
越琢磨,越觉着这事儿不简单!
这台一九九五年面世的大发面包车,装载着零点八升的三缸机,搭配四速手动变速箱,配置够寒酸吧?
搁今天,怕是连正经老年代步车都算不上。
可它愣是能跑出比肩甚至超越一点五T排量SUV的燃油经济性,这背后,究竟藏着什么乾坤?
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一场“逆向工程”演绎的“节油神话”。
咱们得拂去历史的尘埃,好好掰扯掰扯。
先聊聊那个年代造车的“轻”哲学。
直白点说,就是怎么省料怎么来,能减则减,至于安全性,那只能往后稍稍。
您想想,上世纪九十年代,何来汽车碰撞安全法规?
压根没有!
车身钢材能省就省,老师傅都说了,那钣金薄如蝉翼,一碰一个坑,再一敲,又平整了!
这种“纸糊”般的车身,你说能有多重?
一辆松花江面包车,整备质量才八百二十千克,比现款飞度还轻了两百千克!
这仅仅是车身。
为了更大程度降低成本,配置也得“能免则免”。
空调?
那是奢侈品!
音响?
听个响儿就行!
电动后视镜?
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还记得小时候坐那种小面,盛夏时节简直是酷刑,手动摇窗摇到胳膊发麻,方向盘滚烫得能摊鸡蛋。
这种“瘦身”到极致的做法,最直接的益处就是省油。
试想一下,零点八升的发动机,拖拽八百来千克的车身,轻盈自如,如同骑自行车,自然省劲儿。
然而,代价也是惨痛的——安全性几乎为零。
一九九八年的一次模拟碰撞测试,同类面包车时速六十公里正面撞击,驾驶舱瞬间溃缩,方向盘直插驾驶座,“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安全系数可想而知。
如此节油,实乃以命相搏!
再说说动力系统。
九十年代的面包车,无一例外都是“小马拉大车”。
发动机几乎都是三缸,排量集中在零点八到一点零升之间,马力也就三十到四十匹上下。
依稀记得,当年乘坐昌河面包,那种滋味,至今难忘!
油门踩到底,时速表指针慢悠悠地向上爬,好不容易摸到一百,方向盘抖得好似得了羊癫疯。
也没辙,动力孱弱,只能慢行。
国道限速六十,能跑到四十五就算烧高香了。
更令人称奇的是变速箱。
那四速手动变速箱,齿比跨度惊人,一档宛如拖拉机,四档则近似于空挡。
这种设计,目的在于让发动机始终运作在“经济区间”。
时速六十公里巡航,转速仅两千八百转,而今的CVT变速箱,相同转速下,车速早就不知奔向何方了。
莫要小觑化油器供油系统,纵然技术老旧,却能在低负荷工况下实现较为精准的空燃比。
实测数据显示,天津大发在时速四十公里匀速行驶时,热效率竟然能达到百分之三十二,直逼现代直喷发动机!
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除了车辆本身,当时的道路状况与驾驶习惯,也间接促成了这场“节油神话”。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中国路况,用“原始”二字形容都算客气。
一九九五年,全国公路密度几何?
国道多为砂石路,行驶其上,颠簸异常。
面包车所用的板簧悬挂,硬如铁板,你敢快开吗?
不颠散架才怪!
犹记得,那时从京城到津门,区区一百二十公里,竟需耗时三个多小时,平均时速仅三十余公里。
如此龟速,岂能不省油?
在如此路况下,驾驶员们也练就了一身“佛系驾车”的本领。
目视前方有坑洼,便提前收油滑行,借助发动机制动减速。
此举既能节约燃油,又能减少制动系统的磨损,可谓一举两得。
再者,那时车辆普遍没有空调,盛夏时节只能敞开车窗。
虽然增加了空气阻力,但鉴于车速缓慢,自然通风的效果反胜于空调制冷,进而减轻了发动机负荷。
最后,还须感谢上世纪八十年代东瀛舶来的小排量技术。
诚然,这些技术已属淘汰之列,但在当时的中国,却如获至宝。
天津大发所采用的ST90V发动机,实为铃木ST系列发动机的本土化版本。
工程师们通过收窄气门直径、降低压缩比等手段,使其完美适配彼时国内低标号汽油(九十号汽油)。
化油器的调校亦颇具匠心。
为适应国内道路特点,工程师们缩小了主量孔直径,降低了怠速油耗。
这种“精打细算式”的调校,虽牺牲了高速性能,却成就了低速工况下的出色经济性。
此外,车辆选用了窄胎,降低了滚动阻力,尽管牺牲了抓地力,却换取了燃油经济性的提升。
行文至此,诸位应已明了,九十年代面包车所缔造的“节油神话”,绝非技术上的飞跃,而是多种历史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彼时的经济水平、技术引进的局限以及政策导向的缺失,共同催生了这种“另类”的节油现象。
一辆售价三点八万元的面包车,对于当时的普通家庭而言,几乎等同于八年的积蓄。
节省燃油,便意味着每月可省下五十元,这在当时绝非小数目。
如今,再回首审视那些“油老虎”SUV,是否顿觉可笑?
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日新月异。
当下我们所追求的,远不止于节省燃油,更涵盖安全、舒适、操控等诸多方面。
九十年代的面包车,固然节油,但安全性近乎为零,驾驶乐趣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真正的汽车工业进步,应立足于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的双重基石之上。
我们绝不能为追求极致的燃油经济性,而牺牲行车安全与驾乘舒适。
当然,九十年代面包车的“节油往事”,也为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示。
在新能源汽车时代,我们能否借鉴彼时的“轻量化”思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车身重量,从而提升续航表现?
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颇为玩味的是,我曾翻阅旧时相片,发现那时的人们,脸上总是洋溢着质朴而满足的笑容。
或许,对他们而言,拥有一辆能够遮风挡雨、载人拉货的面包车,便已是莫大的幸福。
归根结底,汽车远不止是代步工具,它更承载着我们的记忆与情感。
各位看官,对于九十年代的面包车,您又有着怎样的回忆?
抑或,您认为当今的汽车产业,可以从过去汲取哪些经验?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与诸君一同探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