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市场竞争之激烈,超乎想象。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中国市场已有超过128个汽车品牌在售,相较2020年增长了23%。在这个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上,优胜劣汰早已成为常态。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发布的市场分析报告,近五年已有31个汽车品牌黯然离场,其中不乏曾经叱咤风云的国际大牌。
汽车行业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中国汽车市场是天堂,也是地狱。对于一些销量持续下滑、产品力不足、战略摇摆不定的品牌来说,退出中国市场已经不再是猜测,而是即将到来的现实。
自主品牌崛起与新能源革命双重夹击之下,部分外资品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战。中国汽车产业研究院最新数据表明,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份额已攀升至53.7%,较2023年同期增长5.8个百分点。
中国市场每年有近2500万辆的销量体量,如此庞大的蛋糕却不是所有品牌都能分得一杯羹。行业专家预测,未来三年内,至少有8个汽车品牌将面临退出中国市场的风险。这些品牌究竟是谁?为何会走到这一步?购买这些品牌的车型又会面临哪些风险?
福特汽车近年在华表现堪忧。据乘联会统计,2024年福特品牌在华销量仅为16.5万辆,市场份额跌至0.7%,较五年前的2.3%腰斩超过三分之二。福特中国连续12个季度销量同比下滑,最新财报显示中国区业务亏损已超过18亿美元。福特锐际、锐际PHEV等新车型在市场上反响平淡,难以扭转颓势。
法国品牌雪铁龙与标致的日子更不好过。东风标致雪铁龙2024年销量仅为7.8万辆,较2020年的42万辆暴跌超过80%。内部人士透露,东风集团已考虑逐步减少在合资企业的投入。专利数据库显示,PSA集团近两年在华申请的专利数量锐减87%,暗示其对中国市场战略投入的显著减少。
英菲尼迪品牌则堪称豪华车市场的滑铁卢。2024年该品牌在华销量仅1.2万辆,较巅峰时期的5万辆下滑76%。多家英菲尼迪经销商已开始转型,部分城市的经销商数量从高峰期的38家锐减至现在的12家。英菲尼迪新车计划长期搁置,最新车型距今已有三年无更新,明显缺乏市场竞争力。
菲亚特品牌在中国市场几近绝迹。2024年全年销量不足2000辆,全国经销商网点已从2019年的76家萎缩至目前的23家。广汽菲亚特合资公司连续亏损5年,累计亏损超过28亿元。内部消息称,菲亚特母公司已将中国市场降格为"非核心战略区域",大幅削减研发与营销预算。
三菱汽车虽在东南亚市场表现尚可,但中国战略明显失败。广汽三菱2024年销量仅3.4万辆,占中国SUV市场份额不足0.5%。三菱在华最新车型欧蓝德已经六年未进行大改款,技术升级严重滞后于市场节奏。供应链内部人士透露,三菱已暂停了多个针对中国市场的新车型开发计划。
捷豹路虎集团在华销量持续萎缩。2024年捷豹品牌在华销量不足1万辆,较2018年的4.6万辆下滑超过80%。经销商协会数据显示,捷豹品牌平均库存系数高达3.2,远超警戒线水平。奇瑞捷豹路虎合资企业已连续三年出现亏损,2024年亏损额达到23亿元,长城汽车正与捷豹路虎集团商谈收购其中国业务的可能性。
讴歌品牌在中国市场同样举步维艰。2024年销量仅为1.8万辆,市场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全国超过40%的讴歌4S店处于亏损状态,不少经销商已开始"挂牌"寻找接盘者。讴歌在华产品线老化严重,电气化转型严重滞后,与宝马、奔驰、奥迪的技术差距越拉越大。
马自达品牌虽有一定忠实粉丝,但市场地位持续边缘化。2024年销量为8.6万辆,较2017年的31万辆大幅下滑72%。马自达中国区域战略摇摆不定,先是宣布独立运营,后又重新依靠一汽和长安两家合作伙伴,品牌形象混乱。内部文件显示,马自达已将全球资源重点转向北美和日本市场,中国市场投入持续减少。
这些品牌面临退出风险的原因,归根结底可概括为四点:产品力跟不上中国消费者需求升级;电气化转型严重滞后;渠道体系老化且成本高企;品牌影响力持续下滑,难以吸引新一代消费者。
购买这些品牌汽车的风险不容忽视。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上述品牌车型在三年保值率方面表现糟糕,平均仅为43%,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62%。2024年第二季度消费者满意度调查显示,这些品牌在售后服务满意度方面均位列后半段,投诉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56%。
更需警惕的是备件供应风险。一家外资品牌去年退出中国市场后,其车主平均等待零配件时间从7天延长至45天,部分非常用配件甚至完全断供。保险数据显示,这些品牌车型的保险费率也在逐年上升,平均提高幅度达18%,部分极端情况下甚至高达30%。
中国汽车后市场协会2025年发布的《汽车品牌退出市场影响评估报告》指出,品牌退出后,车主平均将承担额外15%-25%的用车成本,且二手车交易难度成倍增加。有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会因担心品牌退出而放弃购买这些品牌的新车。
事实上,不少车企已在为退出中国市场做准备。招聘网站数据显示,上述8个品牌2024年在华招聘职位数量同比减少67%,多个高管职位长期空缺。有4家品牌已关闭或缩减中国研发中心规模,研发人员流失率高达35%。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牌在中国的供应商数量也在快速萎缩。2024年第四季度,上述品牌平均供应商数量减少21%,多家一级供应商已开始寻找新客户。汽车行业专家表示,这是品牌即将退出市场的典型征兆。
中国消费者的购车选择越来越理性。智能化、电动化已成为消费者购车的核心考量因素。根据J.D. Power 2025年中国新车购买意向调查,高达83%的潜在购车者表示智能互联功能是其购车决策的关键因素,76%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新能源车型。
这恰恰是上述8个品牌的软肋所在。它们在智能化方面明显落后于中国自主品牌,在电动化转型上也慢人一步。中国车企已从跟随者转变为引领者,这些国际品牌却仍停留在过去的成功经验中无法自拔。
汽车产业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但中国市场已不再是外资品牌的"必争之地"。市场格局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的铁律。消费者在购车时更应擦亮眼睛,避免因品牌退出而承担不必要的风险和损失。
纵观中国汽车市场40年发展历程,从最初的"万人抢购"到如今的"优中选优",消费者的话语权不断增强。汽车从稀缺品变为消费品,再到智能终端,每一次转变都淘汰了一批不适应变化的品牌。当下正处于新一轮洗牌期,这8个品牌能否逆境求生,还是最终黯然退场,值得我们持续关注。
你认为这些品牌真的会退出中国市场吗?如果你是这些品牌车主,会有哪些担忧?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和经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