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铂A800现身成都车展,搭载华为乾崑智驾,欲重塑品牌?
成都车展的镁光灯下,昊铂A800缓缓驶入聚光区。
它不像是一台新车发布。
更像是一场品牌宣言。
广汽昊铂,终于要走出网约车的影子了?
我们太熟悉它的身影。
穿梭在城市街头。
后排载着疲惫的上班族。
车顶贴着“可拼车”的标签。
销量数字很美。
但品牌形象呢?
廉价?工具属性?还是……没有灵魂?
昊铂需要一次蜕变。
一次从骨子里的重塑。
而A800,就是那把刀。
这台车的第一眼。
是克制的科技感。
不是堆砌线条。
也不是夸张的前脸。
它选择了一条更难走的路——极简主义下的高级感。
贯穿式LED灯带。
像一道光刃划破前脸。
两侧狭长日行灯。
锐利。冷静。不喧哗。
前包围的通风口。
黑色网状材质。
运动感被压得很低。
却又能感知到。
车身侧面。
低趴。溜背。
腰线一笔带过。
没有多余的折痕。
多辐轮毂转动时。
光影流转。
隐藏式门把手悄然弹出。
仪式感。来了。
还有那个“智驾小蓝灯”。
中英文混用:Intelligent Driving。
它不只是装饰。
是态度。
是宣告:我正在自动驾驶。
请保持距离。
尾部。
又是贯穿式尾灯。
但内部熏黑处理。
点亮后。
深邃。沉稳。
后包围的横向线条。
层层递进。
层次感。不是靠复杂堆叠。
而是精准的切割。
坐进车内。
消息不多。
但线索足够清晰。
悬浮式大屏。
尺寸必然不小。
鸿蒙车机系统。
四个字就够了。
流畅度?生态互联?手机车机无缝切换?
华为的底子。
不会让人失望。
人机交互。
可能成为杀手锏。
你问语音识别准不准?
试试说:“打开车窗,调低空调,播放周杰伦的《晴天》。”
——它真的会照做。
配置上。
“冰箱彩电大沙发”全系标配。
这不是噱头。
是当下高端纯电车的入场券。
零重力座椅?
大概率有。
副驾娱乐屏?
可能性极高。
用户要的不是参数表。
是体验。
是回家路上的一杯冰镇饮料。
是堵车时的一部电影。
是长途驾驶时腰背的支撑。
但真正的重头戏。
藏在看不见的地方。
华为乾崑智驾ADS 4.0。
这六个字。
分量有多重?
看看问界M9。
看看阿维塔12。
就知道了。
高规格传感器阵列。
激光雷达。毫米波。摄像头。超声波。
融合感知。
算力平台。
ADS 4.0 的算法迭代。
让复杂路况应对更从容。
你敢在晚高峰的二环路开启智驾吗?
变道。加塞。鬼探头。
它能预判。能减速。能绕行。
高速上。
120km/h巡航。
方向盘自己微调。
车道居中。
比老司机还稳。
安全性。
不再是被动防御。
而是主动规避。
这才是智能驾驶的本质。
动力形式。
增程。
为什么是增程?
续航焦虑仍在。
充电网络未完全覆盖。
用户需要“油电同价”的平滑过渡。
纯电?插混?增程?
市场已经给出答案。
今年上半年。
增程车销量同比增长67%。
渗透率突破18%。
昊铂的选择。
务实。聪明。
但这台车。
真能重塑品牌吗?
消费者会因为一台A800。
就忘记昊铂GT的网约车身份吗?
品牌认知的扭转。
从来不是一两款产品的事。
它需要时间。
需要口碑积累。
需要持续的产品力输出。
可A800的出现。
至少释放了一个信号。
昊铂不想只做“出行工具”。
它想成为“智能终端”。
一个移动的、有温度的空间。
它开始重视设计语言的统一。
重视智能化体验的深度。
重视用户的情感连接。
过去。
我们说昊铂是广汽的新能源牌。
现在。
它想成为高端智能电动车的代名词。
这条路。
很难。
蔚来理想已经卡位。
小米汽车虎视眈眈。
华为系合作车型越来越多。
竞争红海。
但昊铂有优势。
广汽的制造底蕴。
三电技术的积累。
与华为的深度绑定。
乾崑智驾+鸿蒙座舱的组合拳。
这套“华为方案”。
已经被验证成功。
风险更低。见效更快。
A800的定价。
将成为关键。
如果定在25-30万区间。
对标Model Y。
对打极氪001。
那它必须拿出越级的体验。
尤其是智驾能力。
必须做到“无感接管”。
让用户信任。愿意放手。
否则。
再好的设计。
再炫的配置。
也只是展厅里的展品。
无法真正开进用户心里。
所以。
这不仅仅是一次车展亮相。
这是一次品牌跃迁的尝试。
昊铂需要赢。
不仅为了销量。
更为了尊严。
为了摆脱“网约车专属”的标签。
为了证明:
我们也能造出让人向往的车。
你会为这样的昊铂买单吗?
当它不再只是出租车。
而是一台有智驾、有设计、有温度的豪华电动轿跑。
你愿意重新认识它吗?
……
或许。
答案就在明年上市的那一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