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了 8 年多,被视作新能源汽车 “终极电池” 的固态电池,终于迎来实质性进展。近期国轩高科官宣,其研发的准固态电池已完成路测,搭载该电池的多款车型续航轻松突破 1000 公里,预计今年内就能批量交付用户。紧随其后,广汽、奇瑞、比亚迪也相继放出固态电池技术突破的消息,计划在 2026-2027 年实现正式装车。正如银河证券首席分析师曾韬所言:“未来 3-5 年,中国大概率会成为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化推进最快的国家之一。”
固态电池的性能升级,让不少现役新能源车车主直呼 “扎心”。北京车主孙女士的经历很有代表性:“我的车续航只剩 100 公里时,心里就开始打鼓,夏天开空调耗电更快,根本不敢跑长途。更闹心的是,电池容量一年比一年少,现在特别后悔当初没选油车。”
确实,当前市面上的新能源车大多搭载液态锂电池,能量密度徘徊在 180-220Wh/kg 之间,续航极限也就 700 公里左右。而固态电池的优势堪称 “降维打击”:能量密度有望突破 500Wh/kg,对应续航里程能轻松超过 1500 公里;充电速度也大幅提升,理想状态下 10 分钟就能充满;耐用性更是惊艳,即便经历 10000 次充放电循环,电池容量仍能保持在 90% 以上。更关键的是,固态电解质不可燃,从根源上解决了液态电解液泄漏、起火的安全隐患。
但这种技术进步,也引发了现役车主的 “淘汰焦虑”。据《中国汽车报》数据,新能源车本身保值率就偏低,近两年的价格战更是让保值率雪上加霜。不少车主担心,一旦固态电池车型大规模上市,现有新能源车的价格可能会进一步腰斩。面对这种担忧,一些消费者甚至萌生了 “暂时不买新能源车” 的想法。
不过,消费者的焦虑很难阻挡技术迭代的脚步。对车企而言,布局固态电池不只是为了短期销量,更是为了抢占未来几十年的技术高地 —— 谁先突破并实现量产,谁就能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这直接关系到中国汽车品牌的国际地位。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加码和制造工艺的不断成熟,曾经遥不可及的前沿技术,正一步步走进现实生活。
但话说回来,现在就担心 “买新能源车会亏”,其实有点操之过急。即便企业纷纷公布了固态电池的量产计划,要实现像现在液态锂电池车型这样的普及,还有三道难关要闯:
首先是成本关。目前固态电池电芯成本约为 5 元 / Wh,是传统液态锂电池(约 1 元 / Wh)的 3-5 倍,这意味着搭载固态电池的车型,售价很可能是现有车型的 3 倍左右,普通人很难承受。
其次是技术关。虽然已有突破,但离子电导率、界面稳定性等核心技术难题仍未完全解决,要实现稳定量产还需要时间打磨。
最后是配套关。固态电池对充电设施的要求与传统电池不同,现有充电桩是否需要重建或升级,行业内还没有明确的解决方案。
业内普遍认为,固态电池全面应用不会一蹴而就,短期内现有新能源车不会被迅速淘汰。如果消费者对固态电池车型特别感兴趣,不妨耐心等待 —— 等到技术真正成熟、成本降下来、配套设施完善后再入手,性价比会更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当下选择符合自身需求的新能源车,依然是合理的选择。
#厦门毅睿科技 #固态电池 #锂电池 #锂离子电池 #新能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