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遭GIC起诉,股价大跌,电池租赁模式受质疑

蔚来,这家曾让无数追新能源潮流的小伙伴心潮澎湃的汽车公司,最近真是跌进了舆论的“坑”里翻滚了好几圈。

前脚还在给新车型热销吹响凯歌,后脚就被资本市场扔出一个“核弹级”信任难题——GIC,也就是号称新加坡政府“钱袋子”的大佬级机构,直接把蔚来、李斌一众高管告上了美国法庭,理由嘛,简单粗暴:质疑财务造假。

你说这剧情像不像生活里的大起大落?前一秒还在喝彩,下一秒全网都在围观“蔚来帝国”能不能挺住。

老李(李斌)甚至连给资本讲故事的“PPT时间”都少了——香港股价一天收割了13%的“膝盖”,折算成人民币差不多170亿灰飞烟灭。

本来憧憬着年底一把盈利翻身仗,结果现在满眼都是“能不能安全度冬”的问号。

回过头看看,GIC这波出手,压根不是血气冲动,人家手里拿着两张“底牌”。

一边质疑“蔚能”电池租赁玩法,说白了就是,蔚来把电池批发给自己家控股的公司,然后一次性把几年的账面收入全给记上,数据直接好看得飞起;

另一边盯着蔚能这个“不是亲儿子,却掌控得像亲儿子”的合资公司,嫌弃表面上只有19.84%的股份,实际经济利益能放大到55%,连定价、规格这些核心业务都听蔚来的。

这里面弯弯绕绕的利益安排,普通人看看也头晕。

关键你一查,蔚来2020年四季度,报表收入直接飞了个车,涨了133%,从28.5个亿蹦到66.4个亿,账面简直跟“开挂”一样。

可是要是按国际标准慢慢分摊确认收入,哪有这么猛?

大家都知道,财报上玩花样可能一时爽,长期看带毒,GIC可是要真金白银负责的主儿,能忍三年,悄悄埋头研究,把手里5445万股蔚来股票握到“血亏”才爆发,一出手就是要“锤”到底的气势。

说白了,GIC能等到现在才起诉,外界都在琢磨,这是不是准备了必杀证据才出击的。

毕竟官方背景、资管千亿美元级别,跑路这种稚嫩操作他们才不屑玩。

其实,蔚来这几年风波不断,类似的指控也不是头一回。

早在2022年,做空机构灰熊研究那份高调报告就质疑蔚能“提前兑现7年订单收入”,那时市场反应还没这次这么激烈。

毕竟灰熊的套路大家心知肚明,专门盯着财务漏洞薅羊毛,真假参半;

但GIC跟灰熊不一样,人家不靠嘴皮子赚钱,是真金白银买入蔚来股票,累积买入换算下来,之后股价水花都找不到,损失在5亿到20亿美元之间。

你说扎心不扎心?

客户对于职场上的大亏损比对感情受骗还要敏感,GIC要是不发难,估计新加坡的同事们都要问“你们到底会不会看财报”了。

这起诉刚一出来,不仅蔚来自己懵了,整个新能源圈子都跟着打喷嚏。

蔚来遭GIC起诉,股价大跌,电池租赁模式受质疑-有驾

本来新车销售终于走上正轨,L90和ES8两款爆款让市场情绪全回来了,稍微有点憧憬“1000亿大窟窿”补上的那种可能性。

可是呢,换成现在,融资盘要凉?

原本冲着IPO来送钱的投资人都要缩回小手,观望起能不能不能“洗白”掏出来的报表。

供应链那些老朋友本来就胆小,这下更要担心账期还能不能拉长;

消费者也不是头铁“韭菜”一族了,花大几十万买纯电豪车,脑袋上顶着“财务造假公司”的帽子,换谁都纠结要不要再等等看别人翻车。

新能源已经不是去年那个暴风成长、人人都在“造新车”的好时候,威马倒下了,高合跟着掉队,每个人都怕自己变成最后灯光下那只“独苗”。

蔚来其实挺委屈的。

换电模式一度被认为是拯救电动车痛点的“神操作”,“三分钟满格出发”,吹得行业都快信了。

投资人、技术宅、互联网大佬、甚至路边咖啡馆的大叔,都愿意站在蔚来的舞台边上喊上两句。

谁能想到啊,本来做的是业务创新,现在却让别人抓住财报上的“小聪明”往死里怼。

这不只是一场关于技术的考试,更是资本对于诚信的盘问,说难听点,这就是一场“信任保卫战”。

你以为蔚来就只是报表上有点“瑕疵”吗?

其实全世界投资新势力车企的玩家,最怕的就是财务黑洞、利益输送——不小心变成“看懂了商业模式,看不懂资金流”,就是妥妥的踩雷现场。

蔚来遭GIC起诉,股价大跌,电池租赁模式受质疑-有驾

尤其蔚来这次,GIC控告的每一条都扎心入骨:你的利润不是用本事赚出来的,而是“虚构”的账;你的创新不是行业升级的动力,反倒成了资本市场的隐形烟幕弹。

“什么?五年后的鸡先炖上,今天就上桌?”——比起新车提前预售,提前全额入账的操作都快成了互联网段子。

现在事情来到这个关口,蔚来有点像那个考试时还想着背答案,结果主考突然来个抽查,台下全场目瞪口呆。

李斌呢,作为被资本捧上神坛几轮的创业教父级人物,这回得真刀真枪应对,比起过去PPT讲梦想,这才是“演技”挑战。

市场的态度,其实比什么都现实。

有钱人怕吃亏,供应商怕烂账,消费者怕冤大头——资本市场的信任一旦塌了,就像多米诺骨牌,没人知道下一个倒下的是哪家新势力还是哪个车型。

其实,说到这,不得不帮蔚来说句话。

新能源换电模式能从一众“快充派”里杀出重围,没有点玩法和魄力,谁愿意冒着巨额亏损啃硬骨头?

车圈里谁不是咬着牙靠补贴、靠资本续命,风一吹,水一退,哪个能碰瓷“完全阳光操作”?

可惜,这次GIC亲自下场,把蔚来说成大写的“案例”,该公司必须拿出最有底气的回应,不光释疑美股、港股的投资者,更要让国内、国外监管机构都点头才行。

硬把财报解释得通,才可能迎来下一波行业复苏,不然连车主信心都会一夜回到解放前。

想一想蔚来帝国这一路,披荆斩棘不是没见过,但这回考验的是执行力和诚信底色,甚至说,是蔚来能不能继续当“行业第一梯队”的灵魂时刻。

如果这场诉讼真的搞得锣鼓喧天,蔚来整个后续的供应、物流、融资窗口期就会急速收缩。

说不定谁都会在深夜翻烂投资协议、合同细节,只为了找一点点战略缓冲区。

退一步说,这波事件是不是单纯的“资本围猎”,或者说蔚来真的“造假无可辩驳”?

现在证据还在法庭上pk,没有定论,但那些被爆出来的账面花式切换、利益输送方式,怎么看都让外行人频频皱眉。

蔚来遭GIC起诉,股价大跌,电池租赁模式受质疑-有驾

蔚来要想过关,仅靠技术路线上创新已经远远不够,必须拿出数据、逻辑、信誉三位一体的“自证清白”方案。

站在普通吃瓜群众的视角,也许只看得见表面的“跌宕起伏”,但资本市场的无情就是最冷的那一刀:昨晚的热搜、今天的暴雷、明天还不知道谁是新的行业贝壳捡漏大王。

所以说,这场风波能不能逆风翻盘,还真看李斌和团队的危机处理水平,还有他们敢不敢把财报全都摊开给世界看。

说到底,车圈的神话早就不是一场秀,玩财报的“高难度动作”,得承受得起每一次质检。

蔚来遭GIC起诉,股价大跌,电池租赁模式受质疑-有驾

蔚来帝国,想继续走下去,得学会怎么躲过下一道坚硬的“信任绊马索”。

是碍于一时风浪倒下,还是咬牙硬撑走出深水区?

老李和蔚来,咱们一起拭目以待吧。

如果你是投资人、车主或者只是对这场风暴有点好奇的路人,你觉得蔚来到底是被资本盯上的“无辜羔羊”,还是自己把算盘打过头,成了搬起石头砸自己脚?

评论区聊聊呗,哪怕只是吃瓜,也能涨几个见识不是?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