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行业关于全固态电池的事儿,最近真挺热闹的。张进华这话有点意思——全固态电池到2030年左右能中试验证,还能小批量装车。咱先别急着欢呼,这事儿听起来挺美好,但就我这么多年混圈的感觉,这中试验证一般就是个门槛,离真正量产还有不小距离。我跟个做电池供应链的老友聊过,他直言,这技术得攻克的坑比你想象的大多了,光界面稳定那个事儿,就能让好几个厂头疼死。你看,同类的锂电池技术也不是一天两天了才稳定的,这里面可没啥速成班。
具体数字上,2023年全球新能源销量近7000万台,中国就占了4500万台,这事儿反映的是市场火爆。动力电池销量三个季度达到786GWh,出口129GWh,增幅接近50%和30%,挺让人振奋。但问题是,这数据背后说的是什么电池?多半还是传统液态锂电,不是全固态。全固态电池能带来的那些安全和能量密度上的优势,短时间里还没被普遍采纳。拿我家门口修理厂老板的话说,现在这电池坏了,换个液态锂的,还快;要是全固态真普及了,维修可磨叽了。
对比这三块,当下卖得火的比亚迪DM-i系统和特斯拉Model 3大部分还都是液态锂电池,不是全固态。我自己算了算,就算全固态电池单体成本降低20%,按电池占整车成本30%来算,估计整车成本也就是下降6%左右,产业链利润分配和渠道加价还得再琢磨。这也说明,单靠电池技术革新,并不能一下子带来价格和性能的质变。
研发流程说来简单,就是基础科学突破——像张进华提的界面调控技术——这听上去玄乎,但其实本质上有点像做一道复杂蛋糕:材料是面粉,界面调控就是火候和配料比例,火候一把不好,蛋糕就塌了。整个电池组装也一样,材料不均匀或搭配不好,性能就打折扣。这事儿里每一步供应链伙伴都得盯着,稍不留神,最后你买的车跑个几万公里电池就开始衰减,谁还买账?
我此前也说过技术攻坚期就别奢望量产快,这话说得大,其实每个技术点突破都得盯着,边走边改才对,这次我想补充的是,不夸大中试和小批量那阶段的商业意义。就好比你做一辆样车不难,销量上去了才叫硬功夫。市场需求和企业决心,才是改写游戏规则的潜力。
顺便提下,在会上诸多企业展出的新东西,看板上的数据,能量密度指标提升了20%-30%,但我估计是理想状态。现实里电池组装容差和实际工作环境,能达到这种数据的比例估计不到1成。销售那头倒是乐见其成,拜访客户时经常听到,新电池能卖高价,客户愿意买单,天知道里面多少是噱头,多少是技术真进步。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边提到一个细节,有厂商已经在尝试把无外部加压的全固态做成柔性包装,这个其实是个潜在黑科技,因为外部加压传统上是限制全固态电池实用化的主要因素。可惜这东西还在实验室和小样机阶段,距离搭车应用的普及,得再等等。
还有个问题,你有没有想过,电池安全被多强调背后,除了技术限制,跟用户心理也有关?我跟朋友聊过,他说买车就是买个心安,哪怕产线明明靠谱,消费者还嫌电池发热一丁点就紧张。全固态的本征安全听起来好,但普及后不出现意外事故的情况下,市场认可度怎么样,这才是场长线战。
对了,会议上宣布一大堆动力电池产业链项目集中签约,110多家企业参与这个阵仗,自然说明这个市场对资金和技术的渴望。但我就好奇了,这么多项目里,真正能拿出成果的能有几个?签约说白了,有时候就是政府扶持和企业间的战略文章,难不成能靠它解决所有产能和技术壁垒?
(这段先按下不表)
我又开始想,如果真到了2030年左右全固态的中试和小批量能用上车,车企又该如何面对这套还没彻底成熟的技术?渠道会不会因为维修和保养上的问题更复杂?二手车保值率又得怎么规划?我算了个粗略数字,一块装车的全固态电池百公里成本,按现在传统电池300元算,提升个30%应该得400元左右,但换来的是安全和续航的双重提升,用户愿意买账吗?咱们作为看客,只能多留个心眼,继续观察这个严肃而复杂的技术赛道了。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