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一份财务报告把特斯拉推上了风口浪尖。这份报告看似矛盾。华尔街分析师看到营收冲破280.95亿美元,超过市场预期的272亿。他们可能有短暂的兴奋。这个数字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大约12%,并且创造了公司季度营收新高。
这种喜悦很短暂。报告翻到下一页,13.73亿美元的净利润数字很醒目。这个数字同比暴跌37%。
营收快速增加,利润却被大幅削减。这是“增收不增利”。这个奇怪情况是怎么出现的?马斯克到底想做什么?
核心问题是特斯拉的汽车业务。第三季度交付了接近50万辆车。这个数字再次刷新历史记录。表面业绩非常好。这种好业绩是用利润换来的。汽车业务收入达到212亿美元,同比增长6%。这个增速比公司整体12%的营收增长慢很多。问题已经很清楚。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马斯克说的“阳谋”战略:以价换量。赛道竞争越来越激烈,特斯拉要保住市场份额。降价成了特斯拉最直接的手段。竞争在中国市场已经白热化。比亚迪、蔚来、小鹏等本土品牌在强势围攻。因此,特斯拉必须降价,加入这场残酷的竞争。
美国本土市场也在使用这个策略。Model3和ModelY标准版车型直接降价5000到5500美元。降幅大约12%。这是在大幅牺牲利润来刺激订单。公司试图提高ModelS/X价格,并在中国推出昂贵的ModelY新版本。公司想弥补一部分损失。这作用不大。
直接后果是汽车业务毛利率下降。它从第二季度的17.2%降到了17%。更让人担心的是,这个创纪录的销量里有“水分”。
美国一项价值7500美元的电动车税收优惠政策在9月底到期。这个政策像强心针。它刺激了大量消费者在政策结束前下单提车。这种短期刺激带来的繁荣,透支了未来几个月的消费潜力。分析师给出了悲观预测:第四季度交付量可能从近50万辆的高位,回落到42.5万辆的水平。这种增长基础不稳固。
为了销量,特斯拉推出“降价减配”的车型。短期内,这吸引了价格敏感的消费者。但是长期这可能损害特斯拉的品牌形象。这个形象曾代表科技与高端。另外,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雪上加霜。仅上个季度,关税就给特斯拉带来超过4亿美元的额外成本。
特斯拉的汽车业务正在主动牺牲利润。它不再是主要的利润中心。它被改造成了产生现金流的管道,以及守卫市场份额的堡垒。牺牲掉的利润,成了撬动未来的第一个支点。
汽车业务牺牲利润换来的现金流向了哪里?答案在财报会议上。马斯克几乎忽略了汽车业务。他谈的都是更宏大的梦想:人工智能、自动驾驶和人形机器人。
特斯拉为这个梦想投入巨大。季度运营费用猛增约50%,达到34亿美元。这些钱几乎全部投入AI和其他研发项目。这像一场巨大的跷跷板游戏。一端被主动压低,另一端被全力撬起。撬起的那一端不是虚无缥缈的AI梦,而是一个精心设计的“双轨制”蓝图。
一条轨道是“现金牛”,它稳定增长,能持续造血。另一条轨道是“登月舱”,它高风险、高投入、前途未卜。
汽车业务承压。能源业务却出人意料地快速发展。能源业务一直被外界看作“副业”。现在,它成了稳健的“现金牛”。能源部门的核心是Megapack巨型储能电池。它的季度收入同比飙升44%,达到34.15亿美元。储能装机量增幅高达81%。
全球清洁能源正在转型。这项业务需求非常旺盛。它正在迅速成为特斯拉可靠的“第二增长曲线”。能源业务像一个稳定的后方基地。它为前线烧钱的AI豪赌提供“弹药”。
另一条轨道是充满科幻色彩的“登月舱”。这是马斯克的AI终极梦想。核心是自动驾驶出租车和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描绘的蓝图很诱人:一个由无数自动驾驶汽车和人形机器人构成的未来世界。梦想越好,现实越难实现。
实现这个梦想的代价很高。特斯拉正在疯狂烧钱来支撑这个宏愿。投入换来的是挫折和延期。自研Dojo超算项目曾被寄予厚望。它在今年8月宣告失败。团队也被解散。
这对技术路线是重大挫折。这迫使特斯拉转向。特斯拉更依赖外部供应商。它与三星合作开发芯片。并且,它大规模采购英伟达的芯片,用于扩容“Cortex”超算集群。
马斯克亲口许下的诺言开始打折。Robotaxi网络原计划在今年底覆盖美国一半人口。现在目标调整为扩展到8到10个新城市。更具未来感的专用出租车Cybercab没有方向盘。它的生产计划推迟到了2026年第二季度。人形机器人Optimus原定明年初启动年产100万台的产线。这条产线被推迟到了年底。
更让人不安的是,AI技术基石自动驾驶系统的安全性数据在恶化。Autopilot系统的事故间距里程连续三个季度同比下降。这说明事故发生的频率在增加。另外,公司陷入数据透明度危机。有人指控公司在发生事故后删除关键行车数据。这给技术可靠性蒙上阴影。
特斯拉正站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它在进行一场惊心动魄的走钢丝表演。一边是汽车帝国,它的利润不断被侵蚀,甚至可以说有些“空心化”。另一边是能源业务,它前景光明,但需要持续投入。还有更遥远、充满不确定性的AI机器人未来。
特斯拉是继续在科技之巅发展,还是在这场豪赌中失败?这个结果将取决于精密的“跷跷板”战略。这个战略必须在现实重压和时间考验下保持平衡。这不是特斯拉自己的故事。它可能预示着所有科技巨头转型时的艰难和决心。这些巨头都试图从硬件盈利模式转向生态服务模式。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