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

曾几何时,“玛莎拉蒂”四个字就是豪华与速度的代名词。

懂车的人听到它,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优雅的线条和那令人热血沸腾的咆哮声。

它和兰博基尼、法拉利,那是被车迷们封为“两皇一后”的存在,江湖地位不言而喻。

这牌子从1914年就诞生了。

凭着在勒芒那些顶级赛事上的玩命表现,把名头打了出去。

后来兜兜转转。

到了1997年,菲亚特把它塞给了自家的法拉利。

这倒是个关键点。

因为2002年两家签了个发动机共享协议。

这下厉害了。

玛莎拉蒂的车,能装上法拉利的“心脏”!

这可是金字招牌啊。

你想。

花比法拉利少一大截的钱,就能得到同源的激情轰鸣,哪个爱车的人不心动?

正是靠着这个独一无二的卖点,玛莎拉蒂才真正有了冲击超豪华品牌的底气。

2004年,玛莎拉蒂正式把分公司开到了中国。

那会儿初来乍到。

知道它的人真不多。

第一年卖得挺惨淡,才一百多台。

但意大利人脑子转得也挺快。

立马调整策略。

把目光瞄准了中国崛起速度最快的那群人——新富的中产阶层。

为了打动中国消费者,他们甚至把一些新车的全球首发礼都搬到了中国。

连100周年的限量纪念跑车,都选择优先在中国的土地上亮相。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这份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策略对了。

路子就顺了。

2013年对玛莎拉蒂在中国的扩张是个重要的年份。

管理层大概是被之前的快速增长冲昏了头。

定了个雄心勃勃的目标:2015年要在中国卖到1万台!

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天文数字。

为了实现这个火箭般的攀升,玛莎拉蒂祭出的杀手锏是——狠命降价。

旗舰轿车“总裁”,过去落地价轻松破200万。

2013年换代后,起售价直接降到140万。

很快又滑到130万。

同年。

还推出了定位更年轻的“吉博力”第三代。

造型更潮更拉风。

最关键的起售价才89万!

这可是玛莎拉蒂历史上第一款能把价格门槛拉到90万以内的车型。

对很多渴望拥有顶级品牌又预算有限的人来说,诱惑力巨大。

效果立竿见影。

2013年它在中国的销量直接干到了近4000台!

比上一年暴增了3倍!

尝到甜头的玛莎拉蒂再接再厉。

又推出SUV车型莱万特。

继续用相对较低(相比过去)的价格吸引年轻新贵们。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一路凯歌高奏。

2016年和2017年,其在华销量确实如它所愿,连续突破一万台大关!

中国市场一举超越美国,成为玛莎拉蒂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占了总销量的三成。

然而。

俗话说爬得高,跌得重。

就在销量一路狂飙的时候,危机已经悄然埋下。

2016年,一件事刷了屏:一个微商大佬豪掷800万买了10台玛莎拉蒂奖励旗下的代理。

这本是独立事件。

却仿佛打开了一个“潘多拉魔盒”。

一夜之间。

“恭喜XX喜提玛莎拉蒂”的图片和文案,在朋友圈铺天盖地。

微商群体似乎突然发现,玛莎拉蒂是展示他们“成功”与“实力”的完美道具。

用来招揽下线的效果似乎特别好。

本来这也能是好事。

证明品牌有吸引力。

但坏就坏在。

假的太多!

能真金白银拿出钱买玛莎拉蒂的微商终究是极少数。

于是各种荒诞的桥段出现了:租车拍照、甚至有些地方经销商公然推出“欢迎微商拍照,一次200元”的服务。

彻底把这台尊贵的意大利跑车变成了拍照道具。

品牌形象这种东西,建立起来难如登天。

崩塌起来却只需要瞬间。

曾经代表着顶级奢华与品质的“三叉戟”,就这么被网友们毫不客气地贴上了“微商车”的标签。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这标签的杀伤力太大了。

直接把品牌从云端拖到了地上。

格调碎了一地。

让很多真正追求品质与身份认同的目标客户避而远之。

老车主们更是憋屈。

车标在朋友圈贬值得比车价还快。

雪上加霜的是玛莎拉蒂自己内部也乱了阵脚。

2017年。

菲亚特集团为了推动旗下另一品牌阿尔法罗密欧入华。

竟然玩起了“捆绑销售”的把戏。

拼命宣传玛莎拉蒂和阿尔法罗密欧是“同胞兄弟”。

本来这策略或许是想用玛莎拉蒂的余光照亮新兄弟。

可问题是阿尔法罗密欧的主力车型价格普遍在三十到四十万区间。

这通操作下来。

阿尔法罗密欧没见多火爆。

反而让消费者糊涂了:这意大利“亲兄弟”一个卖三四十万,那旁边那个卖一百多万的还是“超豪华”吗?

品牌价值的模糊和质疑,像潮水一样涌向玛莎拉蒂。

它的高端定位在大众心中被严重稀释。

更要命的是。

屋漏偏逢连夜雨。

2016年,法拉利这个大靠山从菲亚特集团独立出来了。

紧接着2019年。

法拉利正式宣布终止与玛莎拉蒂那项至关重要的发动机共享协议。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

玛莎拉蒂手里最大、最核心的那张王牌——法拉利同款引擎的卖点。

没了。

没有了那颗激情澎湃的“心脏”,玛莎拉蒂一下子被扒去了最华丽的外衣。

当消费者再把它拎出来,和同价位区间(尤其是保时捷)的车型比较时。

那些一直被光鲜外表掩盖的短板暴露无遗:车型更新换代慢得像蜗牛。

产品线就那么几款。

配置水平跟不上时代。

内饰的设计和用料质感更是被无数车主和车评人吐槽为“100万的车,10万的内饰”。

做工糙得让人不敢相信是豪华品牌。

此外。

质量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

天窗漏水、仪表盘莫名失灵……

这些小毛病虽然看起来不大。

但每出现一次都在消耗车主的信任。

更要命的是。

玛莎拉蒂在国内的售后网点少得可怜。

修车排队动辄几周甚至一两个月。

车主们的耐心早已被磨光。

谈何忠诚度?

内忧外患之下。

玛莎拉蒂在中国的销量断崖式下跌来得毫不意外。

2018年。

销量暴跌40%。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利润更是惨不忍睹,缩水了70%。

这就像是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此后的几年完全是在泥潭里挣扎。

2024年。

全球销量才1.1万辆。

萎缩得厉害。

中国市场更是惨不忍睹。

2025年前5个月,总共才卖出去384辆车。

算下来一个月连80辆都不到。

这个数据有多离谱?

说出来都心酸。

它甚至被那个已经申请破产、走亲民路线的哪吒汽车给超越了。

销量跳水。

玛莎拉蒂最后的应对之道还是那招——降价。

旗下车型,从SUV到轿车,价格一路跳水。

期望能挽回一点销量。

但此时的降价,效果如同往无底洞里扔石子。

频繁的大幅降价造成了双重打击:老车主眼看着自己刚买没多久的爱车瞬间贬值几十万,怨气冲天。

那些潜在的买家呢?

一听说这车价格“不稳当”,今天买明天就亏十几万,反而更不敢出手了。

都在等着看还能跌多少。

降价清库存的恶性循环,让本已崩塌的品牌形象变得像豆腐渣工程一样不堪一击。

还有一层压力来自时代。

如今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是什么?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是电动化、智能化!

各家巨头都在转型。

中国本土新势力更是冲得猛。

玛莎拉蒂在这方面,步子实在迈得太慢了。

电动化技术拿不出像样的东西。

智能化体验也跟不上主流。

消费者对于一辆现代化的豪华车该有什么样的科技感和未来感,已经有了新的标准。

玛莎拉蒂在产品和技术上的掉队,让它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完全处于下风。

当宝马、奔驰、保时捷乃至一堆中国新势力的高端电动车纷纷站稳脚跟时。

玛莎拉蒂似乎还在为找回曾经的引擎轰鸣声而发愁。

彻底错过了新能源浪潮的班车。

现在回头看看玛莎拉蒂在中国的这二十年。

真是一场令人唏嘘的大起大落。

从顶着耀眼光环进入。

到通过精准定位和降价策略赢得一时辉煌。

却因为与“微商”标签的深度捆绑。

错误的关联营销。

丧失了核心动力优势。

自身产品力缺陷频出。

服务质量落后。

对电动化大潮反应迟钝。

再到最后以饮鸩止渴般的降价应对。

一步步把自己的金字招牌砸得粉碎。

曾经的微商神车,如今月销不到80,玛莎拉蒂还能翻盘吗?-有驾

想要在中国这个竞争激烈到白热化的市场上重新找回一席之地?

难度堪比攀登珠峰。

消费者是现实的。

情怀不能当饭吃。

唯一的出路可能是彻底地“刮骨疗毒”:重新想明白自己是谁,该卖给谁(这个群体肯定不再是当年的微商了)。

真金白银地投入到研发里。

把产品的品质、配置、内饰、智能化全面提上去。

别再搞什么面子工程。

把售后服务网络铺开、服务能力提上去。

让车主感觉钱花得值。

最后。

也是最紧迫的。

赶紧追上电动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拿出一款能真正让市场眼前一亮的纯电车型。

这些事说起来简单。

做起来每一步都难如登天。

但如果不痛下决心去做。

恐怕“玛莎拉蒂”这个名字。

真的只能慢慢沉淀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历史教科书里。

成为讲述品牌兴衰的一个经典案例了。

毕竟。

市场抛弃你的时候。

连再见都不会说一声。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