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传得沸沸扬扬,说是有家新势力车企今年的订单量已经干到了60万台,销售额眼看就要突破1600亿。大家伙一猜,这不就是小米嘛?毕竟谁能在短时间内掀起这么大动静,还不是雷军和他的小米汽车。其实早在6月,小米YU7刚发布那会儿,大定3分钟就20万台,一小时飙到28.9万台,这速度真让人怀疑是不是有人手抖点错了数字。18小时锁单24万台,这种成绩搁谁身上都得吹一年。
说实话,小米SU7和YU7这两款车现在还没完全交付完呢,未交付订单都已经超过40万了。有网友开玩笑说:“等我的车等到花儿都谢了。”标准版YU7更夸张,要排队13个月才能提到现车。这么一看,每周还能新增破1万辆的订单,也难怪总数快顶天了。想想吧,现在累计60万辆的单子压在那里,不光是消费者心急如焚,小米工厂估计也天天加班加点赶进度。
有人可能会问:这到底是真需求还是被营销带起来的一阵风?其实从价格来看,小米主打车型基本在20-30万元区间徘徊,对比市面上一些同级别新能源品牌,那叫一个“性价比拉满”。再说句实话,现在年轻人买车可精明着呢,不仅要配置高、外观帅气,还盯着智能化体验和售后服务。如果这些环节掉链子,再怎么炒作也撑不起长线销量。所以啊,看似热闹的小米,其实背后拼的是产品硬实力。
当然,产能问题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北京亦庄的一期工厂每月最多2.8万辆,都快榨干机器油水了;二期专门为YU7扩建的新产线据说年产能可以拉满30万辆,但即便如此,以现在新增订单速度来算,每个月3.5-4万辆的目标压力山大。有业内人士调侃:“小米这是把自己逼成‘造车界海底捞’,啥时候都是‘客满’状态。”
有意思的是,不少网友对这种现象各执一词。有的人感叹,“国产品牌终于站起来啦!”还有人质疑,“是不是黄牛囤单?”甚至有人调侃,“雷总下次直播顺便送辆SU7呗。”其实仔细琢磨一下,无论是狂热追捧还是理性观望,本质上反映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技术升级、消费观念转型,还有国产品牌崛起带来的信心爆棚。
回头看看,从最初的小众尝鲜,到如今万人抢购,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车型接受度简直飞跃式增长。而且你发现没有?大家对于智能驾驶、续航能力这些原本只属于豪华进口品牌的话题,如今变成家常便饭。“我跟你讲,我朋友刚订了一辆,他说连爸妈都开始研究辅助驾驶功能。”一句玩笑里,其实透着全民参与感。
眼下的问题来了:小米能不能稳住阵脚,把庞大的预定转化为扎扎实实的用户口碑?工厂扩建跟不跟得上需求爆发?那些期待已久的准车主们,是不是还能继续保持耐心等待,而不会被其他竞争对手半路截胡?未来几年,新势力格局会不会因为这一波“小高潮”彻底洗牌?
每当夜深时分,北京亦庄灯火通明,有人在流水线上拧紧最后一道螺丝,也有人守着手机刷进度条盼望提新车。这场关于中国智造与消费信任的大考才刚刚开始,你觉得,下一个60万,会是谁家的名字写在榜首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