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

#美女#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启示

导航屏幕红得刺眼。

像血管栓塞。

31公里开了三小时。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腰酸背痛。

这不是偶然。

是城市呼吸困难的信号。

绿牌车越来越多。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路却越来越窄。

为什么?

我摇下车窗。

雨滴混着尾气味。

前方刹车灯连成红色河流。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每辆车都像困在琥珀里的虫。

想起出租车司机的抱怨。

"短途单子根本不赚钱"

"排队三小时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载客四公里"

城市交通是复杂的生态系统。

不是简单加减法。

世界无车日刚过三天。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讽刺吗?

我们还在讨论如何缓解拥堵。

而不是如何减少对车的依赖。

数据很残酷。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上海汽车保有量已突破500万辆

平均时速降至15公里

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

但问题不在车。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们。

荷兰的做法很有意思。

阿姆斯特丹的"交通分层"理论:

行人在最上层

自行车其次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公共交通第三

私家车在最低层

我们正好相反。

那天堵车时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我看到电动车窗后的焦躁面孔

也看到地铁站口

撑伞等车的人群

两个平行世界。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在同一座城市。

解决方案或许藏在细节里。

成都的"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

东京的轨道交通承担90%通勤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哥本哈根的自行车高速公路

不是要消灭汽车。

而是让每种出行方式各得其所。

雨停了。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车流开始蠕动。

我关掉空调。

打开车窗。

新鲜空气涌进来。

带着雨后泥土的味道。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或许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宽的路

而是更聪明的出行选择

下次下雨天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我会试试地铁加共享单车

虽然慢一点

但至少

晚高峰遇雨,上海31公里三小时行车见闻-有驾

腰不会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